Workflow
生态环境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小凌河 大变样(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小凌河生态治理自2014年启动,工程包括修建水库、治理河道、建设带状森林公园和打造滨河路网 [2] - 2017年锦凌水库首次开闸放水,干涸河道变为碧波荡漾 [2] - 治理后小凌河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河口成为候鸟迁徙经停地,开春后河面有数百只天鹅 [3] 城市公共空间与设施建设 - 原荒滩野地建成占地100多公顷的东湖森林公园 [2] - 公园内新建智慧健身广场,配备可实时显示运动数据的智能健身器材 [2] - 锦州着力打造环境宜人的休闲健身公共场所,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生态画卷 [4] 社会影响与价值 -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和自豪感 [2][4] - 高颜值的小凌河成为城市“会客厅”,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 生态治理成果使良好环境成为城市名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生活常态 [4]
天津:PM2.5浓度改善显著 “上合蓝”成环境新常态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9:16
空气质量改善 - PM2.5浓度达到33.16微克/立方米的历史最好水平,同比改善10.8% [1] - 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大幅改善 [4] 能源结构与工业改造 - 全市煤炭消费较2020年下降155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28.9% [3] - 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绿色低碳改造,碳市场连续十年履约率达100% [3] - 推动全市4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8% [3] -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内部与干散货码头短倒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3] 企业环境绩效与监管 - 全市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增至578家,较"十三五"末增加363家 [3] - 7900余家工业企业安装工况用电设备,重点排污单位实现24小时监控 [3] - 建立覆盖全市1.5万家企业的危废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3] 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 - 实施"一口一策",分类整治4700余个入河排污口 [3] - 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13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3] - 天津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全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年使用量较2022年下降19.4% [3]
“十四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央视网· 2025-10-17 07:06
绿色发展总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1]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1]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到90.4%[1]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5][35] 贺兰山生态修复案例 - 宁夏贺兰山经过生态修复,岩羊因山上植被增多、食物丰沛而减少下山,其种群日益壮大[10][12] - 雪豹在消失半个多世纪后重现贺兰山,目前已有7只雪豹生活于此,食物链趋于完整[12][14][16][22] - 贺兰山东麓的沙石荒滩经修复成为中国最大酿酒葡萄连片产区,预计今年葡萄酒产值将突破500亿元[30] - 关停的石炭井矿区通过工业遗存旅游和影视拍摄实现转型,为当地居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4][26][28] 生态环境治理战略转变 - 生态环境治理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转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从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31][33] - 未来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内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将更加突出[37] -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39] - 政府角色将从主导转向规则制定者和底线守护者,企业需成为价值共创者[41]
“十四五”对账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
央视网· 2025-10-16 12:12
绿色发展总体成就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福建省面积[1]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约25%新增绿化面积,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国家[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7] 环境质量改善指标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4]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4]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90.4%[4] 贺兰山生态修复案例 - 宁夏贺兰山通过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岩羊种群数量显著增加,食物来源更加丰沛[12] - 消失半个多世纪雪豹重现贺兰山,目前已有7只雪豹生活在该区域[16][18] - 贺兰山东麓沙石荒滩修复成中国最大酿酒葡萄连片产区,预计今年葡萄酒产值突破500亿元[32] 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 - 关停矿区石炭井通过工业遗存开发吸引数十个影视剧组,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26][28] - 矿坑改造酒庄使葡萄种植面积增加三分之一,产业链从葡萄酒生产延伸至酒庄旅游[30][32]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和碳市场,绿色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益凸显[37] 治理体系转变 - 生态环境治理从重点污染防治转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转变[33][35] - 政府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底线守护者,企业成为价值共创者[43] - 绿色低碳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内经济中支柱地位将更加突出[39] 全球贡献与目标升级 - 中国通过积极政策、超大市场和全社会创新,大幅降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本[41] -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41]
【图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网· 2025-10-07 18:27
大气污染防治进展 - 北方地区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2] -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PM2 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20% [2] - 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4]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2]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3] 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 -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3] -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并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3]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5]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5] - 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并基本完成整改 [5]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 - 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并组织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9] - 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 [11] - 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11] 市场机制与监测能力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4]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4]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11]
详解“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答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1:05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降至29 3微克/立方米 比2020年下降16 3%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 [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 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 [3] - 3000多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3]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 十四五以来 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 [4] - 2025年上半年风电 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 4%和31 3% [4] - 1 46万个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得环评审批 总投资达6 28万亿元 [4] 碳市场与固废治理进展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累计成交7 14亿吨 成交额489 61亿元 [6] - 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2 23亿吨/年 较十三五末增长58 8% [7] - 生活垃圾焚烧能力114 1万吨/天 较十三五末增长72 4% [7] 环境治理与执法创新 - 全国已划定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形成一张底图 [10] - 7 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 12 5万个水 大气主要排放口纳入自动监控 实时管控65%以上污染物排放 [9] - 2025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 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25个百分点 [9]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选取5个左右省份 50个左右城市 100个左右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探索 目标到2027年取得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 [4] - 将全国2573个河湖水体列入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已推出94个优秀案例 [4]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北方地区散煤治理4100万户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3]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第一财经· 2025-09-19 12:29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蓝天保卫战方面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并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三角地区 汾渭平原PM2 5浓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18% 10%和20% [1] - 碧水保卫战方面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 入海排污口6 3万余个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 3% [1] - 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1] - 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2] - 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并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11 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 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3]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3]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 "十四五"以来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 4万多件 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 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5] - 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5]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要素最齐全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5] 近期环境质量数据 - 2024年1-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同比下降1 2微克/立方米 降幅4 6% 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 7个百分点 [5]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 7个百分点 [5]
中国主导污泥臭气处理国际标准获ISO立项
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主导的污泥臭气治理国际标准ISO/NP25967获ISO批准立项 成为全球首个污泥资源化处置臭气治理国际技术规范[1] - 标准涵盖臭气收集系统设计 生物除臭技术规范和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建立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技术分级标准[1] - 项目汇聚中国 奥地利 芬兰等全球11个国家专家力量 预计2027年完成起草并进入国际评审阶段[2] 市场需求背景 - 全球市政污泥年产量已突破6000万吨 处理过程产生含硫化氢 氨气等有毒有害成分的臭气[1] - 臭气不仅污染环境 还存在易燃易爆风险 严重威胁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1] - 有效控制污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臭气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 行业影响 - 标准将为全球污泥处理行业提供系统科学的建设运营依据[1] - 推动臭气治理技术规范化发展和国际协同进步[1] - 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2]
回答好领导干部担当“四问”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10:10
核心观点 - 太原市通过"四问"机制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保责任督导 将污染治理成效与干部责任意识直接关联 [1][2] 督导机制 - 采用市委环保委员会约谈督办视频会形式通报问题 要求全市各级部门进行思想反思和作风整改 [1] - 提出干部责任定位 问题底数清查 症结根源分析及城市情感认同四大核心问责方向 [1] 治理能力考量 - 将技术装备与干部责任感结合 强调缺乏城市热爱会导致先进设备沦为摆设 [1] - 污染问题反映责任链条断裂和精神懈怠 需将职责转化为实际工作作风 [2] 责任体系 - 批评将"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流于口号的现象 指出会导致治理体系运转失灵 [2] - 要求领导干部将职责意识融入日常工作 确保治污措施落地见效 [2]
新媒体语境下,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应对舆情?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08:18
新媒体在生态环境监督中的作用 - 新媒体平台上的环保博主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曝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热议,成为环境监督的新兴力量 [1] - 网络舆情暴露出基层治理存在深层次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因应对能力不足而错过最佳应对时机,对政府形象和治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1] - 网络舆情能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动力,对监管盲区进行有效补充,促使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得到曝光和解决 [2] 新媒体舆情的积极治理效应 - 舆论压力可促使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或开展全面排查,提高问题响应速度与处理效率,加速污染治理进程 [2] - 舆情能倒逼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治污流程,从源头上预防污染问题再次发生 [2] - 在舆论关注下,专业团队和环保组织的介入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与资源帮助,有效补齐地方政府能力短板 [2]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 建议将生态环境舆情监测纳入常态化工作,建立预警体系和完善舆情分级响应制度,确保迅速有效反应 [3] - 需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监测与执法技术水平,并建立多领域专家库以提供决策建议 [3] -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关键区域开展土壤、水质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为治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3] 政府与民间环保力量的互动 - 可尝试与具有专业调查能力的博主建立专项沟通渠道,及时了解问题线索并做好应对准备 [4] - 建议设立“环境观察员”制度吸纳专业博主参与监督,并建立舆情会商机制在决策前听取社会意见 [4] - 定期组织交流让环保博主了解执法流程,同时借助其影响力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治氛围 [4] 技术创新与源头治理措施 - 针对重点问题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如在喀斯特地貌区实施“一洞一档”动态管理,详细记录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源信息 [5] - 对监管难达的交界地带和偏远山区增加无人机巡查频次,利用科技手段弥补人力监管不足 [5] - 建立“民间河长+官方河长”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监管,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