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中暑

搜索文档
极端高温下多地频发生猪中暑,传统养猪场亟待升级
新京报· 2025-07-15 18:56
生猪养殖行业高温应对现状 - 极端高温导致传统猪舍面临严峻考验,东北地区如吉林长春等原本夏季无需降温的猪场今年也需全天候关注温度变化[1] - 规模化养殖场因饲养密度高、密闭空间及设备功率不足等问题加剧高温影响,环境湿度大于80%时蒸发散热几乎失效[2] - 南方地区生猪中暑较常见,但今年东北地区也出现反常情况,吉林十多家猪场几乎每家都有生猪中暑死亡现象[3] 生猪生理特性与中暑风险 - 猪汗腺退化严重,皮肤散热能力差,主要依靠呼吸和传导散热,但呼吸道较短导致效率低下[2] - 种猪和育肥猪是高危群体,种猪对环境更敏感,育肥猪因体重高降温更难,小猪崽适应能力差且需避免过度浇水[6] - 生猪中暑后会出现剧烈喘息、体表温度上升、皮肤发红等症状,中度中暑致死率30%-50%,重度超80%[6] 现代化养殖设施优势 - 新建现代化养殖场能有效控制温度,设备先进的猪场温度可控制在30℃以下且无中暑案例[3] - 大型养殖场标配通风、控温、控湿设备,2018年后智能化改造加强,可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控环境[4] - 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监测环境变化,控制风量大小和喷淋节奏,减少人工干预需求[7] 中小养殖户面临挑战 - 老式猪场设备能力不足,改造存在投入高、结构改变等困难,需权衡冬季保温效果[7] - 传统降温方式如工人全天浇水效果有限,260头运输生猪需消防喷淋20分钟才能缓解症状[2] - 现有条件下建议加强巡查通风/喷淋设施,检查饮水系统,调整饲养密度(110公斤猪需>1.2平方米栏位)[5] 中暑应急处理措施 - 发病猪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冷水冲洗体表(避免冰水),耳尖尾尖放血[7] - 常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灌服,重症需注射安钠咖强心针并及时补液[7] - 物理降温对轻症有效,但规模化猪场实施困难,需投入大量人力在高温时段作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