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工智慧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百工之鉴:从《考工记》看中国古代造物文化的标准和智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3 19:58
节目背景 - 首档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 [1] - 节目以古籍《考工记》为锚点,探寻中华工匠劳动智慧的血脉传承 [1] 《考工记》历史价值 -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原为齐国官书,后补入《周礼·冬官》,全文7100余字 [3] - 系统记载了攻皮、攻木、攻金、设色、刮摩、抟埴6大类30个工种的工艺规范与技术标准 [3] -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盛赞其为"古代技术体系的典范"和"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 [3] - 宋版《周礼》所载《考工记》的精确复刻版本在节目中亮相 [3] 工匠体系与分类 - 构建了严密的工匠称谓体系,包括"百工""工""妇工""匠""匠人""国工"等 [4] - 还有以工匠姓氏(如"段氏""桃氏")、造物构件(如"弓人""轮人")、材质(如"玉人""陶人")命名的分类 [4] - 以6大类30个工种为纲,构建系统化的传统手工业技术规范体系 [4] 技术标准与理念 - 造车标准要求车轮弧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毂、辐、牙尺寸严丝合缝 [8] - "金有六齐"明确不同器物的铜锡比例,堪称古代"材料标准手册" [9]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准则反映设计理念、技术配方、质量管理等 [6] - 标准化、规范化理念比西方工业标准化早两千多年 [8] 现代价值 -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认为"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到多远的未来" [10] - 两千五百年前的"考工智慧"为后世留下可循的工艺典范 [10]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认为其思想内核与现代制造高度契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