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百工之鉴:从《考工记》看中国古代造物文化的标准和智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3 19:58
节目背景 - 首档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 [1] - 节目以古籍《考工记》为锚点,探寻中华工匠劳动智慧的血脉传承 [1] 《考工记》历史价值 -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原为齐国官书,后补入《周礼·冬官》,全文7100余字 [3] - 系统记载了攻皮、攻木、攻金、设色、刮摩、抟埴6大类30个工种的工艺规范与技术标准 [3] -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盛赞其为"古代技术体系的典范"和"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 [3] - 宋版《周礼》所载《考工记》的精确复刻版本在节目中亮相 [3] 工匠体系与分类 - 构建了严密的工匠称谓体系,包括"百工""工""妇工""匠""匠人""国工"等 [4] - 还有以工匠姓氏(如"段氏""桃氏")、造物构件(如"弓人""轮人")、材质(如"玉人""陶人")命名的分类 [4] - 以6大类30个工种为纲,构建系统化的传统手工业技术规范体系 [4] 技术标准与理念 - 造车标准要求车轮弧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毂、辐、牙尺寸严丝合缝 [8] - "金有六齐"明确不同器物的铜锡比例,堪称古代"材料标准手册" [9]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准则反映设计理念、技术配方、质量管理等 [6] - 标准化、规范化理念比西方工业标准化早两千多年 [8] 现代价值 -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认为"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到多远的未来" [10] - 两千五百年前的"考工智慧"为后世留下可循的工艺典范 [10]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认为其思想内核与现代制造高度契合 [8]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
新视野 | 当甲骨文遇见人工智能
人民日报· 2025-06-14 05:44
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发展历程 - 2003年计算机系团队开始研究"电子甲骨文"并开发出甲骨文输入法 [1] - 200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甲骨文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考释技术研究" [1] - 2017年获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2018年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2] - 2019年推出专业化甲骨文数据平台"殷契文渊" 经过5期持续建设 [2] - 2024年甲骨文AI协同平台上线 推动研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2] 技术突破与应用 - 建立全球甲骨数字守护技术体系 涵盖采集/整理/检索/拼接全流程 [3] - 多光源摄影设备结合表面深度增强技术 实现甲骨细节高保真还原 [3] - 开发AI摹本生成技术 算法模拟人工临摹 精确勾勒文字形态特征 [3] - 平台集成AI数字工具箱 提供多个人工智能算法必需的数据集 [2] 最新发展规划 - 2024年成立"数字甲骨共创中心" 开启欧洲甲骨数字回归计划 [4] - 举办"AI+甲骨文"邀请赛 全力推出甲骨文大语言模型 [4] - 构建"科技+文化"中国方案 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 [4] 现存技术挑战 - AI对甲骨残片/模糊字/未释字识别仍存在困难 [4] - 专业文献存在异构化/碎片化问题 需更强技术支持 [4]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新京报· 2025-06-09 21:18
2025明文化论坛概况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1][2] - 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讨 [2] - 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大明经略"治国韬略、"医药传承"济世匠心、"数智文旅"科技赋能、"明乐雅音"艺术回响 [2] 明代文物展览与科技应用 - 明代文物专题展览6月14日全天开放,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 [2][3] - 展览采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用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全链条矩阵,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研讨智慧景区建设 [3] 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 - 昌平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主体陵寝全部开放,推动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全域旅游发展 [4] - 北京市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重点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等研究性修缮项目 [4][5] - 昌平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标志性遗存 [5]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 中国明史学会将合作编撰《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等多维度成果 [6] - 论坛开幕式联动明十三陵、明祖陵等五地直播,邀请高寿仙、单霁翔等专家解读明文化历史价值 [2] - "医药传承"分论坛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实践和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活动 - 昌平区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技术 [3] -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苏州日报· 2025-05-10 07:23
江南文化学术交流大会 - 活动于5月9日在苏州城市学院举行,主题为"江南文化与现代生活",聚焦苏州在江南文化现代转化中的示范作用 [1] - 专家学者探讨江南文化基因与当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机制,探索太湖流域"水韵江南"的文化内核及美学启示 [1] - 苏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江南文化建设研究,旨在打造兼具文化软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1] 主旨演讲与圆桌座谈 -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和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分别作《姑苏水乡叙事的当代意义》《江山与江湖——江南对华夏文化空间的拓展》主旨演讲 [2] - 6位专家围绕城市更新与江南文化现代意义、太湖流域文化精神、江南美学等主题开展圆桌座谈 [2] - 活动深度挖掘江南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2] 机构成立与项目发布 -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在活动中揭牌成立 [2] - 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学"研究专项)名单发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