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研产贯通
icon
搜索文档
“创造奇迹”的科技新城正崛起
新华日报· 2025-07-28 11:32
南京生物医药谷创新生态 - 南京征祥医药自主研发的一类抗流感新药玛硒洛沙韦(济可舒)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适用于成人单纯性流感治疗,全疗程仅需1次用药,II/III期临床显示给药组23.6小时即可实现发热症状显著缓解 [1][2] - 征祥医药济可舒从立项到获批仅用6年时间,打破创新药研发"10年周期、10亿美元投入、低于10%成功率"的行业定律,团队由旧金山湾区专家领衔,聚焦抗肿瘤和抗感染领域未满足临床需求 [2] - 南京生物医药谷已上市药品总数达405款,其中一类新药6款,园区企业在研一类新药超过200款,上半年联动省药监局服务新上市药品11件(含一类新药2件)及二三类医疗器械77件 [3] 企业研发与上市进展 - 维立志博开发的PD-L1×4-1BB双抗LBL-024作为全球首款进入关键临床阶段的国产双抗,Ib/II期临床显示联合化疗对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疗效远超传统化疗方案30%-55%的历史数据 [4][5] - 维立志博2020年在药谷建成中试基地,可满足每年8-10次200L或500L中试生产,目前拥有14款创新候选药物(6款进入临床),7月25日成功登陆港交所 [5] - 药捷安康建立6款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1款临床前候选产品管线,6月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与维立志博构成药谷今年两家上市企业 [1][5] 产学研协同体系 -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AI制药平台已与100余家机构合作,通过计算辅助设计缩短研发周期,累计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助力发现多个新靶点和活性分子 [6][7] - 该中心已对接全国75所高校,遴选1343项医药成果,转化落地36个项目,配套84亿元基金矩阵支持不同阶段转化,中国药科大学四大新型学院将于9月进驻创新中心 [7][8][9] - 生物医药谷形成"医院-企业-政府-服务"共建平台,推动临床项目融资、高校研发规模化等案例,构建学研产用一体化生态 [9] 产业集聚与人才生态 - 园区集聚13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先声药业、健友股份、世和基因等龙头企业,多家企业从实验室起步发展至建立生产基地 [6][10] - 生物医药谷博士浓度极高,汇聚全球顶尖药企高管人才,产业链合作活跃,规划打造"学研产用"一体化科技城,建设龙王山风景客厅等高品质生活场景 [10][11] - 园区拥有朱家山河等多支水系,未来将构建"山水城交融的绿厅蓝环",形成创新活力与自然生态交融的科技新城 [11]
近一年成功签约十三个项目,其中五个项目院士领衔
南京日报· 2025-07-14 10:25
中试基地建设进展 - 中试基地自去年立项以来坚持建设与招商同步推进战略,已储备60余个中试项目 [1] - 基地规划占地156亩,建设16栋甲类中试厂房、1887平方米仓库及配套功能区域 [1] - 目前已完成桩基施工,7月底启动主体结构施工,计划10月建成投运 [4] 项目签约与入驻情况 - 已成功签约13个项目,其中5个为院士领衔项目 [2] - 蓝星安迪苏与郑裕国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 [2] - 南京格物研究院由唐勇院士领衔开发化工新材料颠覆性技术 [2] - 南京宜凯瑞新材料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为华为小米供应电致变色材料 [2] 中试基地运营特色 - 组建专家委员会对拟入驻项目进行技术、安全环保、市场金融等多维度论证 [2] - 环评安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加速项目落地 [3] - 全国首创有机废气治理"绿岛"模式,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处理 [3] 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 - 基地聚焦化工新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中试环节 [1] - 一期投运后将启动二期建设,瞄准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 [4] - 目标打造原创技术首发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 [4]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研产贯通”描绘创新升级新图景
中国化工报· 2025-06-09 10:25
产业升级方向 -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2] - 园区构建以乙烯、丙烯、醋酸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延伸出聚氨酯、合成橡胶两大支柱产业链及功能纤维、精细材料等新兴领域[2] - 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加速战略新兴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布局前沿材料,打造国内新型材料产业基地[2] 创新成果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园区完成科技招商项目对接100余次,引进高端研发主体3家,落地科创项目13个,实现成果转化项目11项[3] - 高新技术企业达155家(净增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44家,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3] - 南钢入选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中科康润获批江苏省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入选"灵雀计划",3家获评江苏省"瞪羚企业"[3] 产学研合作体系 - 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整合14家高校/院所、60家龙头企业及金融机构,揭牌四大成果转化基地(北京化工大学、绿色过程与新材料等)[4] - 签署12个研产贯通合作协议,引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推进含能材料项目[4] - 与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化工新材料转化基地和生物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联合郑裕国院士团队开展氨基酸衍生物技术攻关[5] 中试基地建设 - 投资6.4亿元建设156亩中试基地,包含4.6万平方米功能区域及智慧化管理平台,预计10月投运[6][7] - 首批入驻16个颠覆性技术项目(含5个院士领衔项目),聚焦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制造等"卡脖子"技术[7] - 引入晶泰科技"AI+化学材料"项目,建设AI科研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催化剂和高分子材料智能筛选[8] 政策与生态构建 - 江苏省《意见》支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引导重大创新平台向江北新区集聚[7] - 园区构建"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体系,推进高端化学品中试基地和江苏省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建设[5] - 目标打造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集聚区,形成"链主引领—中试加速—场景应用"创新闭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