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

搜索文档
特文特大学Vanessa Evers:构建机器人的“世界模型”是实现社交智能的关键
齐鲁晚报· 2025-06-25 14:38
社交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 - 行业正在探索如何与社交智能机器人共存,相关讨论在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分论坛"与社交机器人共舞"中进行 [1] - 实现机器人社交智能需构建"世界模型",需整合多感官输入(如听觉、视觉)以预测动态行为 [3] - 当前技术局限在于"世界模型"需将整个环境数字化,目前仅能在教室、医院等有限场景中尝试 [3] 技术路径与创新方向 - 机器人可通过分析YouTube视频学习人类表情与礼仪,但其工作方式不必完全模仿人类(如使用优化机械臂而非仿人手臂) [3] - 软体机器人面临能源传输挑战,需开发类似人体血液的高效能量传输系统,但电池技术进展缓慢 [3] - 社交机器人可被视为"外星人",拥有独特语言但能与人类无缝协作 [3] 应用场景与伦理考量 - 技术初衷包括帮助无自我表达能力的儿童,例如通过数字化人体信号模拟疼痛状态 [3] - 需防范技术滥用风险,要求政府与公众共同界定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边界 [3]
为什么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反而更单纯?
虎嗅· 2025-05-23 13:45
核心观点 - 婴幼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童年时父母严格指责、控制或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3] - 成年人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独立性等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格发展 [32][33] - 单纯、不懂反抗的性格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或被父母控制打压,而非被保护得太好 [31][34] 父母缺乏社交能力的影响 - 父母社交能力有限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缺失,例如禁止孩子交友或与外界接触 [5][6] - 父母的社交模式会被孩子模仿和内化,缺乏社交技巧的父母难以教会孩子有效社交 [11][12] - 长期封闭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成年后出现社交恐惧和回避行为 [9][13] 家庭冲突的影响 - 家庭内部争吵、冷暴力和情绪化表达会让孩子被迫卷入冲突,影响其关系观和是非认知 [15][17] - 长期处于家庭冲突中的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稳定人际关系 [24] - 目睹父母冲突的孩子可能对婚姻产生恐惧,甚至避免亲密关系 [20][21] 扭曲人格的成长 - 糟糕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可能过早懂事,但并非真正成熟,而是通过服从和牺牲自我感受来满足他人 [25][26] - 成年后看似单纯、利他的人可能内心充满恐惧和委屈,习惯性退让使其容易被利用和欺负 [28][29] -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保护自己的界限并表达需求,而非一味妥协和退让 [36][37] 真实案例解剖 - 案例中小王因父亲专制和母亲懦弱导致极度自卑和害怕,家庭环境压抑使其无法正常表达和肯定自己 [41][42][43] - 父母禁止正常社交行为(如与异性来往)进一步削弱其自信心 [45][46] - 依恋理论指出,父母情绪混乱和关怀缺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恋,难以信任自己和他人 [48] 应对策略 - 理解原生家庭影响,接受个人反应是过去经历的结果,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自我认知 [51][52] - 练习表达感受和需求,逐步建立健康边界,可通过心理咨询或信任朋友开始 [53][54][55] - 通过自我肯定训练(如正念、写日记)培养关注自身优点和进步的习惯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