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绪管理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多动症”的帽子别随便扣,孩子只是需要倾听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09:49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趋势 - 观察到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数量呈现增多趋势,身边案例显示教师常因孩子在课堂上的多动行为而向家长投诉[1][2] 诊断与治疗方式的争议 - 当前存在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儿童的行为问题标签化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并可能过度依赖评估量表和药物治疗,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3][4] - 药物治疗在短期内能有效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或过度亢奋的行为表现,但可能掩盖孩子内在的焦虑,阻碍其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展开[8][9] 多动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 部分儿童的多动表象可能源于焦虑、挫败感或缺乏自我安抚能力,而非病理性障碍[5][6] - 一些儿童天性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在遵守严格校规时感到力不从心,其专注力高度依赖于兴趣[10][11][12] - 婴儿期若需求未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可能影响其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以及自我安抚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日后出现焦躁和冲动控制困难[13][14][15][16][17] 替代药物干预的方案 - 建议通过打闹游戏和运动帮助儿童释放精力、学会放松,并增强其内在力量[20][21] - 特定的游戏(如指令控制类游戏)能有效训练儿童的自我控制和冲动管理能力,研究证明游戏是儿童学习控制冲动的有效途径[22][23][24][25] - 儿童在角色扮演游戏(如课堂游戏)中可能表现出优于现实情境的行为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持续游戏迁移至日常生活[27][28] 家长与教育者的角色 - 强调不带评判地倾听和给予孩子深切理解的重要性,这比直接纠正行为问题更为关键,几乎所有叛逆行为都源于不被理解的感受[29][30] - 对于处于幼小衔接关键阶段(如一、二年级)的儿童,学业压力、严格纪律和复杂的社交关系可能引发行为问题,他们更需要成年人在安全、无羞辱环境下的游戏化帮助,而非简单贴标签和药物治疗[31][32][33][34][35][36] 相关金融产品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2.03%,市盈率20.26倍,最新份额86.4亿份,减少63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972.9万元[38]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微涨0.06%,市盈率47.76倍,最新份额58.7亿份,增加19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669.1万元[38]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13.01%,最新份额9.6亿份,增加1.5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8789.1万元[38]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上涨5.99%,市盈率125.24倍,最新份额3.6亿份,增加3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077.1万元[39]
为什么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反而更单纯?
虎嗅· 2025-05-23 13:45
核心观点 - 婴幼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童年时父母严格指责、控制或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3] - 成年人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独立性等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格发展 [32][33] - 单纯、不懂反抗的性格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或被父母控制打压,而非被保护得太好 [31][34] 父母缺乏社交能力的影响 - 父母社交能力有限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缺失,例如禁止孩子交友或与外界接触 [5][6] - 父母的社交模式会被孩子模仿和内化,缺乏社交技巧的父母难以教会孩子有效社交 [11][12] - 长期封闭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成年后出现社交恐惧和回避行为 [9][13] 家庭冲突的影响 - 家庭内部争吵、冷暴力和情绪化表达会让孩子被迫卷入冲突,影响其关系观和是非认知 [15][17] - 长期处于家庭冲突中的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稳定人际关系 [24] - 目睹父母冲突的孩子可能对婚姻产生恐惧,甚至避免亲密关系 [20][21] 扭曲人格的成长 - 糟糕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可能过早懂事,但并非真正成熟,而是通过服从和牺牲自我感受来满足他人 [25][26] - 成年后看似单纯、利他的人可能内心充满恐惧和委屈,习惯性退让使其容易被利用和欺负 [28][29] -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保护自己的界限并表达需求,而非一味妥协和退让 [36][37] 真实案例解剖 - 案例中小王因父亲专制和母亲懦弱导致极度自卑和害怕,家庭环境压抑使其无法正常表达和肯定自己 [41][42][43] - 父母禁止正常社交行为(如与异性来往)进一步削弱其自信心 [45][46] - 依恋理论指出,父母情绪混乱和关怀缺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恋,难以信任自己和他人 [48] 应对策略 - 理解原生家庭影响,接受个人反应是过去经历的结果,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自我认知 [51][52] - 练习表达感受和需求,逐步建立健康边界,可通过心理咨询或信任朋友开始 [53][54][55] - 通过自我肯定训练(如正念、写日记)培养关注自身优点和进步的习惯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