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治理思维误区
icon
搜索文档
莫把“有事找警察”变成“有事上警察”
第一财经· 2025-08-23 13:13
核心观点 - 近期多起社会事件中警方上门要求删除网络内容的行为引发公众对权力滥用和执法规范的质疑 反映部分地方官员存在治理逻辑错位 角色认知偏差和政绩观念误区等问题 [3][4] 治理思维误区分析 - 治理逻辑存在重"堵"轻"疏"倾向 将压制作为主要手段而非解决问题 体现权力傲慢与治理能力缺失 [4] - 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个别官员将警察视为执行长官意志的工具 背离"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履职宗旨 [4] - 政绩观念片面追求表面稳定 通过警察强力干预实现"不出事"目标 忽视多职能部门协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4] 解决方案导向 - 需在法治背景下平衡治理权力与权利 要求当权者恪守权力边界同时培养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意识 [5]
壹快评|莫把“有事找警察”变成“有事上警察”
第一财经· 2025-08-23 10:04
要杜绝动辄"警察上门"的错误治理模式,必须跳出三方面的治理思维误区。 最近数起社会热点事件中,警察连续意外地成为舆论关注的主角。当事人及部分网民对警察的相关行为 提出诸多质疑。 客观来讲,上述事件中警察出动并未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舆论反应为何如此强烈?在笔者看来,这 背后是公众对权力任性、权力滥用的天然警惕,以及对法治、秩序的深切向往。这种大众心理很容易理 解,毕竟,谁都害怕在自己并不需要的时候被"警察上门",何况是深更半夜。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类似"警察上门"事件频频发生,反映出部分地方官员在治理思维上存在三方面 误区: 其一,治理逻辑误区。管理社会重"堵"轻"疏",把压制当治理,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 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权力傲慢、缺乏治理智慧和耐心的典型体现。古人尚且知道"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作为当今时代的社会管理者,又如何能一味靠警察跟百姓对话? 其二,角色定位误区。"人民公安为人民"作为公安队伍始终践行的履职宗旨,赫然书写在每个公安局、 派出所的大门口。然而,总有个别遗忘初心的官员,把自己当"大王",警察当"家丁",人民为"治理对 象";把服务于老百姓的"有事找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