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搜索文档
任晓刚、刘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23:24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明确其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 [1] - 北京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1] -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 战略实施路径 - 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构建三个万亿级和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以中关村为引领强化"三城一区"协同联动,优化"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3] - 践行"四个面向"要求:世界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经济主战场(产业升级与新兴领域培育)、国家重大需求(生命科学/AI等)、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领域创新) [3] 政策与制度保障 - 构建"1+N"法治体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核心,配套20余项创制性条款及专项法规 [4] - 出台7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计划"政策组合拳 [5][6] - 财政/土地/人才三维支撑:设立专项科技金融措施、创新高精尖产业用地政策、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服务 [6] 产业与创新生态 - 布局"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2024年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占制造业投资超90% [7] - 外资企业深度参与自动驾驶/绿色低碳技术领域 [7] - 建立120家校企合作人才基地,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衔接 [8] 科研与成果转化 - 怀柔科学城集聚37个科技设施平台开展前沿交叉研究 [8] - 推行"揭榜挂帅"科研模式,支持量子信息研究院等机构攻关颠覆性技术 [8] - 政府搭建场景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从样品到产品的全链条转化 [9] 金融与服务支持 - 培育1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设"京创融"等专项工具 [9] - 8支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14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60亿元(截至2025年3月) [9] - 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机构更大自主权 [10] 区域与国际协同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三地联合研发与资源转化 [12] - 通过中关村论坛等平台吸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首创制度 [12] - 支持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及国际标准制定 [12]
创新文化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键变量
科技日报· 2025-07-08 17:24
涵育创新文化助力科创中心能级提升 面向未来,需涵育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创新文化,为科创中心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打造全球创新文化交融高地。开放是创新文化的天然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积 极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推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全球 顶尖科研机构在科创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或联合实验室,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和人才评 价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科创中心着力打造"类海外"人才社区,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医疗、文化等 配套服务,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同时,要搭建高能级国际对话平台,重点培育浦江创新论坛、中关村论 坛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交流品牌,促进创新思想的深度碰撞和国际规则的相互借鉴。通过这一系列 开放举措,使科创中心真正成为全球创新思想汇聚、多元文化交融、前沿规则互鉴的战略前沿阵地。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培 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 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年来,创新文化作为科技创新的精神内核,正深度赋能国际科技创新 ...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决定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7月7日召开
快讯· 2025-07-01 18:32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决定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7月7日召开 智通财经7月1日电,据上观新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日前决定,2025年7月7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上海市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全会的主要议程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
中新网:武汉两件法规8月1日起施行 涉及科技创新及养老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0
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24日电 (张芹 王晓珊)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4日召开新闻通气 会,通报《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两件法规的制定背 景、主要内容、贯彻实施工作安排。据悉,这两件地方性法规都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4月,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据武汉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闵凯华介绍,武汉市人 大常委会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 上,开展表决前评估,制定《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通过地方立法引导、推 动、规范、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二级巡视员徐涛介绍,为做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该局将完善科创中 心建设配套政策,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集聚区、科教融合园区及光电 子信息、大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主阵地建设。 与此同时,将打造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矩阵、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畅通科技成 果转化渠道,并设 ...
支持深圳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科技日报· 2025-06-13 09:53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核心观点:《意见》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举措,为2020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旨在深化改革开放并强化科技产业创新 [1] - 深圳GDP从2020年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3年全国城市第一 [1] 政策三大亮点 - **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推动经济领域与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联动,强化产学研用集成,培育硬科技创业人才 [2] - **问题导向与落地见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或10年以上使用权,优化成果转化考核及审计管理 [2] - **先行先试与示范引领**:试点国际贸易电子单证(如电子提单、信用证)及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场景创新 [2] 科技创新支持措施 - 科技部支持深圳牵头或参与建设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 [3] - 鼓励深圳创新主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育科技型企业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3] -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及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试点落地 [3]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圳将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1] - 科技部将持续支持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3]
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将支持深圳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机制
快讯· 2025-06-12 10:44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1]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将加大力度支持深圳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 -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1]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 支持深圳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机制 [1] - 对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行长周期考核 [1] - 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规则 [1] - 优化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 [1]
尹力:以首善标准抓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落实,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快讯· 2025-05-07 07:01
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会议 -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部市协同发力,用好央地资源,以首善标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益新,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游钧出席会议 [1] - 会议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 [1]
以首善标准抓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7 05:12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部市协同发力 用好央地资源 [1] - 2024年要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支持国家实验室联合高校及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攻关 加快破解"卡脖子"瓶颈 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 [2] - 抢占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制高点 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 [2] - 用好中关村改革"试验田" 推出更多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2] 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 建立未来产业长期投入机制 [3] -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开拓更多应用场景 [3] - 统筹"三城一区"联动发展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3] -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培育独角兽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人才与教育体系 - 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3] - 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 健全引才用才机制 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3] 国际合作与开放生态 -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推动境内创新主体与境外机构联合科研攻关 [4] - 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开放共享科研设施平台 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4] - 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提升北京科技国际影响力 [4] 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 科技部将支持北京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 [5]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通报了2025年重点任务及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5]
全国政协委员谭岳衡:六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券商中国· 2025-03-04 11:57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推动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 支持深度求索、大疆、字节跳动、宁德时代、长江存储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 重塑香港资本市场形象并吸引全球资本 [4] - 提振资本市场需求 建议扩大QDII和QFII至高净值个人客户 解决沪深港通交易结算时间差异等问题 同时开放RQDII投资港股人民币柜台交易 [4] - 鼓励社保基金、中投、国新等长线投资机构提升港股配置比重 成为市场压舱石 [4] - 适时开放跨境证券融资 允许合格机构投资者以境内证券资产作为境外融资抵押品 提高市场流动性 [4] - 提供税收减免 建议2030年前免征沪港通、深港通机制下的股息红利所得税 并扩大股票差价税暂免范围至企业所得税 [5] - 将跨境理财通2.0试点从大湾区延伸至长三角和京津冀 [6] - 鼓励头部金融机构及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在港设立全球总部 提升管理层级 [6] 内地养老金境外配置 - OECD国家养老金海外投资平均占比35% 而内地社保基金海外投资仅10% 显示增长空间显著 [8] - 建议香港扩大人民币债券发行 提升长久期产品占比 发行跨境基建债券及"一带一路"债券 [9] - 增加港股高息红利类股票标的 吸引内地及东南亚高息标的上市 [9] - 利用香港强积金管理人资源 建议社保基金扩大委托范围 允许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强积金成份基金 [9] - 允许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两地互认基金 并配置香港REITs、基础设施基金等非标准化产品 [10]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大湾区面临基础科研能力不足 创新协同水平低 资本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挑战 [12][13] - 促进科研要素跨境流动 完善跨境科研物资"白名单"制度 简化生物材料进口审批 推动科研资金跨境绿色通道 [14] - 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 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 推动产业资本办学 [15] - 加速资本赋能 支持政府引导基金设立专项产业基金 投向生命科技、AI等战略产业 深化金融开放 放宽外资科技行业准入限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