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人才流失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人是拿了诺奖,但中国更有钱、更会挖人”
观察者网· 2025-10-10 11:50
日本科研成就与人才现状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化学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日本科学界为此欢欣鼓舞[1] - 坂口志文及其团队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定义了“调节性T细胞(Tregs)”,该类细胞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平衡[3] - 坂口志文的研究属于“非常规领域”,其花费20年时间证明理论,又过了20年才获得诺贝尔奖[3] 日本科研体系面临的挑战 -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科研存在人才流失的严峻局面,原因包括科研资金不足、岗位缺乏保障以及科研机构僵化等问题[1] - 日本学者坦言,中国科研机构能提供更优渥的待遇、更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更尖端的设备,这些条件日本的大学甚至私营企业难以企及[1] - 日本科研论文全球排名从2000年的第4位下滑至2020年的第12位,而中国同期从第13位攀升至全球第一[7] - 2020年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超过4.6万篇,比美国科学家多出近1万篇[7] - 日本科研岗位缺乏稳定性,许多科学家在顶级政府科研机构的10年合同到期后,不得不转而从事没有保障的工作[7] 中国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 中国科研机构积极吸引日本顶尖人才,尤其关注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领域,其科研预算远超日本的大学甚至私营企业[6] - 中国提供的吸引力包括巨额的科研资金、非常优厚的薪资、一流的实验室设备以及与该领域专家合作的机会[6] - 中国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还源于更宽松的科研环境、更大更先进的实验室、最尖端的设备以及更多的学生资源[8] - 中国不断优化签证、居留、工作许可等政策,对全球科研人才释放“磁吸力”[9] 日本内部的反应与担忧 - 日本国内社论认为,坂口志文的研究得到了“美国科学界的慷慨支持”,其在日本当前的科研环境下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3] - 有观点认为,诺贝尔奖的认可是日本加强基础研究、重建科学根基的契机,政府必须全力阻止人才流失[4] -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一直呼吁政府加大对尖端研究的投入,但政府近年忙于应对生活成本飙升、人口萎缩等危机,无暇顾及科研[8] - 日本科学家面临独特挑战,如日本学术会议禁止大学开展具有军事应用前景的研究,而美国和中国无此限制,引发对人才外流可能助力中国提升军事能力的担忧[9]
美科学家焦虑坏了:我的学生们正在返回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6-04 10:29
美国科研人才流失趋势 - 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预算和收紧移民政策导致中国和欧洲掀起人才招聘热潮,吸引顶尖科研人员 [1] - 美国科学界人士警告称,人才流失正危及美国长期科研模式及其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1] - 中国和欧洲学者申请美国研究生或博士后的数量急剧下降,而美国博士后与研究生申请海外职位的数量显著激增 [1] 美国科研体系现状 - 美国科研优势源于20世纪50年代构建的独特体系,依赖联邦政府资金驱动科学发现,并长期依赖国际人才支撑 [4] - 美国国防工业、工程、计算机和生命科学领域至少半数拥有博士学位的工作者出生于海外 [4] - 联邦预算削减、移民政策收紧和高校"意识形态清算"正瓦解美国科研人才基石 [4] 科研人才流动数据 - 2025年1月至3月,美国科学家海外职位申请数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本土用户浏览海外职位的数量增加35% [4] - 2025年3月,美国政府加大科研预算削减力度,网站浏览量较去年同月激增68% [4] - 75%参与调研的美国研究人员"渴望离开美国" [4]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用户查看中国科研职位招聘广告的次数和申请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0%和20% [5] 科研机构与学者反馈 - 诺贝尔奖得主雅顿·帕塔普蒂安的实验室海外申请者兴趣骤减,科研系统陷入停滞状态 [9][10]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主任理查德・胡加尼尔表示,其系内30%的国际学生正返回中国和韩国寻找工作 [10]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玛西娅·麦克纳特担忧中国将成为对照组,因其不会削减科研预算,并可能招募全球最优秀人才 [11] 国际科研合作影响 - 美国科研机构因国际科学家不愿赴美而被迫取消国际会议,国际学生也因担心无法返美而拒绝出国参会 [10] - 中国和欧洲为科研生涯刚起步的科学家提供更稳定的职业发展,可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