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结合
搜索文档
父亲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今年是我的父亲钱学森归国70年。1955年9月17日,我跟着父母登上邮轮起航,于10月8日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70年过去,当我们提起钱学森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的人民科 学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然而,这位科学巨匠的身上还闪 耀着人文光辉,隐藏着一个同样令人惊叹的艺术世界。 父亲的艺术修养,要从家庭教育说起。我的爷爷在那个年代就以超前的教育眼光,为年幼的儿子铺设了 一条科学与艺术并重的成长之路。一方面,让他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去学音乐、绘 画。父亲曾回忆:"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 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 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在晚年提出"中国文学格调"的命题。这源于他对科幻小说如何中国化的思索。他 主张应"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文艺理论的路子",提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理 论:要立足传统、古为今用,"不忘中国五千年辉煌 ...
医学生的“浪漫”,普通人也能懂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10:10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概况 -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2013年重建后于2014年向公众开放,现藏有千余件人体标本与临床医学史料 [2][3] - 展馆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建设,是国内最早的人体标本陈列室之一,最初仅对医学院师生开放 [2] - 11年来吸引全国参观者,包括青少年、家长、退休人员等全年龄段人群,社交平台涌现大量"宝藏博物馆""震撼心灵"等长文评价 [2][3][10] 核心展品与历史背景 - "镇馆之宝"包括复旦老校长颜福庆捐献的早夭双胞胎孙女标本,以及1000多件代表"生命无私馈赠"的珍贵馆藏 [3][4] - 颜福庆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其长孙颜志渊为完成祖父遗愿决定捐赠遗体 [4][5] - 上海医学院教师靳安庸全家13口人签署遗体捐赠书,馆内为其设立纪念铜像 [5] - 展品包含20世纪40年代哈佛留学论文、二级教授手绘人体结构图、京剧演唱解剖学原理书籍等历史文献 [9] 运营特色与公众互动 - 馆长周国民采用个性化讲解策略,针对儿童展示百年切片与显微镜,将骨骼模型比喻为"保险箱"以增强趣味性 [10] - 推出"科艺结合"项目如"打开你的盲盒"人体解剖艺术展,包含3本解剖图谱画卷和人体盲盒互动装置 [11] - 与孤独症儿童组织合作举办音乐演出,建立80余人志愿宣讲队,用00后语言讲述"无言良师"故事 [11][12] 社会影响与教育价值 - 遗体捐献者档案墙展示1983年白血病研究生吴复生等感人故事,其申请书称捐赠是"给国家和人民的最后贡献" [7][8] - 上海首位公证遗体捐献的退休工人在公证书中强调"谁也不要阻止",体现时代精神 [8] - 解剖教学条件改善,从几十人共享1名"大体老师"变为8-10人共用1名,强化医学生感恩教育 [6] 创新实践与未来方向 - 打破"束之高阁"传统,允许参观者直接接触老物件,通过连载故事形式保持展馆生命力 [7][9] - 持续挖掘历史档案如早期遗体捐献申请书,通过具象化展示传递人文温度 [7][8] - 探索艺术与医学跨界合作,开设公众号文章《艺术,给了我们看待人体的新视角和勇气》深化公众认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