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命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医学生的“浪漫”,普通人也能懂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10:10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概况 -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2013年重建后于2014年向公众开放,现藏有千余件人体标本与临床医学史料 [2][3] - 展馆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建设,是国内最早的人体标本陈列室之一,最初仅对医学院师生开放 [2] - 11年来吸引全国参观者,包括青少年、家长、退休人员等全年龄段人群,社交平台涌现大量"宝藏博物馆""震撼心灵"等长文评价 [2][3][10] 核心展品与历史背景 - "镇馆之宝"包括复旦老校长颜福庆捐献的早夭双胞胎孙女标本,以及1000多件代表"生命无私馈赠"的珍贵馆藏 [3][4] - 颜福庆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其长孙颜志渊为完成祖父遗愿决定捐赠遗体 [4][5] - 上海医学院教师靳安庸全家13口人签署遗体捐赠书,馆内为其设立纪念铜像 [5] - 展品包含20世纪40年代哈佛留学论文、二级教授手绘人体结构图、京剧演唱解剖学原理书籍等历史文献 [9] 运营特色与公众互动 - 馆长周国民采用个性化讲解策略,针对儿童展示百年切片与显微镜,将骨骼模型比喻为"保险箱"以增强趣味性 [10] - 推出"科艺结合"项目如"打开你的盲盒"人体解剖艺术展,包含3本解剖图谱画卷和人体盲盒互动装置 [11] - 与孤独症儿童组织合作举办音乐演出,建立80余人志愿宣讲队,用00后语言讲述"无言良师"故事 [11][12] 社会影响与教育价值 - 遗体捐献者档案墙展示1983年白血病研究生吴复生等感人故事,其申请书称捐赠是"给国家和人民的最后贡献" [7][8] - 上海首位公证遗体捐献的退休工人在公证书中强调"谁也不要阻止",体现时代精神 [8] - 解剖教学条件改善,从几十人共享1名"大体老师"变为8-10人共用1名,强化医学生感恩教育 [6] 创新实践与未来方向 - 打破"束之高阁"传统,允许参观者直接接触老物件,通过连载故事形式保持展馆生命力 [7][9] - 持续挖掘历史档案如早期遗体捐献申请书,通过具象化展示传递人文温度 [7][8] - 探索艺术与医学跨界合作,开设公众号文章《艺术,给了我们看待人体的新视角和勇气》深化公众认知 [11]
抓住五个育人关键,让孩子充满精气神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青少年教育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趋势或经济数据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正式启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22:44
家庭教育创新实践 - 成都市举办"'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活动,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核心命题,通过专家演讲、案例分享等形式推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1] - 活动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开放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邀请李玫瑾、杨咏梅、龙迪等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主题分享 [1] - 活动突破传统讲座模式,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学教育三个阶段进行真实案例宣讲,包括红色教育、家国情怀培育、青春期教育等实践 [12][16]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始人杨咏梅提出"数智时代需要智慧爱",强调家庭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以品德塑造为核心责任 [2][5]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提出"正念养育"概念,倡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体验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 [8]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解析生命教育难点,指出婴幼儿期依恋、青年爱情等情感连结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11] 成都家庭教育网络建设 - 成都开放大学家长学校总校构建覆盖全域的23个区县家庭教育网络,设立2018个子校,形成"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 [17] - 首届"蓉城家长季"推出四大特色项目:"家庭成长课表"、"成长地图"、"成长礼单"和"家庭教育宣传联盟",提供精准化指导服务 [17] - 5月起成都各区县将开展百余场家庭教育咨询活动,组织专家深入社区提供"教育门诊"和"个案会诊"服务 [17] 教育实践案例 - 成都市第十八幼儿园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联动家长与社区资源培养3-6岁儿童的家国情怀 [16] -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实施"一核四维"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校内外红色文化元素打造浸润式育人空间 [16] -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建立"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通过家长学校解决青春期教育难题,获评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16]
儿童剧如何成为舞台上的成长课?
新华社· 2025-05-15 06:56
儿童剧行业创新趋势 - 儿童剧作品通过艺术化表达突破传统模式,为儿童提供别开生面的成长教育内容 [2] - 行业注重塑造复杂真实的人物形象,如《独牙象》展现人性挣扎与情感冲突 [3] - 肢体剧《鹬·蚌·鱼》创新改编传统寓言,通过多角色互动深化戏剧冲突 [3] 儿童剧创作理念升级 - 戏剧理论强调需深入刻画人物动机与情感体验,如《猫神在故宫》通过跨种族友谊探讨人性 [4] - 作品通过情境化表现(如"吃鼠/护鼠"选择)体现角色性格的隽永性 [7] - 行业共识认为儿童剧应帮助儿童超越简单善恶二分法,培养社会理解力 [8] 儿童剧与时代主题结合 - 《猫神在故宫》以穿越叙事再现故宫文物南迁历史,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9] - 《萤火虫姐弟历险记》通过奇幻故事反映土地硬化、生态保护等现实议题 [10] - 《山羊不吃天堂草》以进城务工少年视角映射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影响 [10] 儿童剧的生命教育功能 - 独角戏《木又寸》通过银杏树迁徙经历探讨生命平等与自然法则 [13] - 《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以昆虫寻母故事嵌入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 [15] - 行业主张通过展现困境(如失去家园、亲人)培养儿童抗逆能力 [15] 行业国际影响力 - 《木又寸》参加第15届布加勒斯特国际动画戏剧节 [15] - 《猫神在故宫》选段亮相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 [7] - 《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17]
一只蚕宝宝 如何让孩子懂得成长、责任与死亡?
央广网· 2025-04-29 17:59
养蚕热潮 - 全国三年级小学生因科学课要求掀起大规模养蚕活动,家长协助采集桑叶导致多地桑树被过度采摘[1][4] - 超过75%的家庭面临桑叶短缺问题,尤其在五龄蚕阶段食量激增导致喂养困难[2] - 蚕对桑叶要求严格:小蚕需嫩叶,大蚕需成熟叶,且必须无农药无污染,短缺时可临时用柘树叶、莴苣叶替代[2] 养蚕技术与管理 - 蚕从孵化到化蛹需40-60天,经历5次蜕皮,对温度(20-28℃)、湿度(60-75%)、光照有特定要求[5] - 家庭养蚕需精细管理:保持通风恒温、防蚂蚁病菌、避免不当触摸[5] - 现代养蚕技术已实现365天不间断生产,通过智能温控、人工饲料、立体养殖实现工业化[9] 产业技术革新 - 行业通过基因编辑和微生物优化培育出可食用豆粕、玉米粉的广食性蚕种,突破传统桑叶依赖[9] - 智能养蚕工厂采用温湿度调控和人工饲料替代技术,推动规模化生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