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天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引领空天经济加速腾飞
中国经营报· 2025-10-18 02:37
政策布局与产业目标 - 山东、上海、江苏、苏州、芜湖等省市密集出台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专项政策,推动产业从概念探索迈向实践深耕 [2] - 山东省目标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能力,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3] - 上海市目标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 [4] - 无锡市梁溪区预计2025年年底具备年产300台商用火箭发动机、30发商用火箭的能力 [3] - 苏州市目标2026年建成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其低空经济促进条例于2025年10月1日施行 [4] - 芜湖市2024年低空经济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4]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赛迪智库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2] 商业化应用与技术进步 - 安徽成功完成全球首次采用2吨级eVTOL实现城际间农副产品低空无人货运航线飞行,航程161公里 [5] -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完成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上风电平台飞行 [5] - 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已完成星座一期组网部署 [5] - 时空道宇车载卫星通信技术自2023年9月起实现规模化上车应用,首次搭载在极氪001 FR车型上 [5] - 商业航天技术为智能汽车与低空经济提供全域覆盖、实时感知、高精定位等核心能力 [6] 资本投入与企业动态 - 时空道宇获得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20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全球总部项目建设及吉利星座发展 [6] - 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25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贵阳工业发展基金等多家机构 [6] - 东方空间研发的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在山东海阳成功发射,其航天动力总部落地无锡 [3]
坤元资产FOF生态圈抢滩“空天经济” 长春航展彰显科技崛起
财富在线· 2025-09-22 17:27
行业宏观背景 - 空天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涵盖航空、航天、低空飞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2]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明确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从“前瞻培育”转向“加速落地” [2]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3]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3,76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2.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8万亿元 [3] 公司战略与布局 - 坤元资产通过FOF生态圈体系化布局空天经济等硬科技前沿领域,覆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4] - FOF生态圈模式旨在链接产业生态,发挥协同效应,不仅是资本放大器,更是产业生态的链接器与催化剂 [4][6] - 投资空天经济被视为投资下一个时代的底层基础设施,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选择 [3] - 坤元资产FOF生态圈合作伙伴新鼎资本、中科创星登上2025年中国“十大未来产业”最具影响力产业投资机构榜单 [8] 核心被投企业分析 - 长光卫星运营中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由117颗在轨卫星组成,具备高时空分辨率和宽覆盖范围 [4] - 长光卫星提供亚米级高清影像和星间100Gbps激光通信能力,是未来“数字孪生世界”的核心数据基石 [1][4] - 上海垣信卫星作为“千帆星座”计划核心实施主体,致力于建设全球领先的低轨卫星通信星座,构建“空天神经网络” [5] - 长光卫星与垣信卫星在坤元资产FOF生态圈内形成协同,分别负责“看得清”和“联得上”,共同构成空天信息产业核心基础设施 [6] 投资方法论与成果 - FOF生态圈通过结构化设计汇聚长线资金,为高投入、长周期的硬科技企业提供稳定、持续的“耐心资本” [7] - 该模式链接顶尖垂直领域合作伙伴,凭借专业产业认知辨识早期技术并赋能创始团队 [7] - 截至2025年9月,坤元资产已收获12家被投企业成功登陆A股、港股及美股市场,自成立以来累计国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86家 [8] - 在空天经济领域,投资聚焦于商业航天进入“商业化爆发期”的趋势,以及“航天+通信”、“航天+AI”等跨领域技术融合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卫星基带芯片‌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卫星基带芯片撬动空天经济新蓝海,开启6G时代万亿级市场机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3 09:10
卫星基带芯片行业概述 - 卫星基带芯片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负责数字信号转换、调制解调、协议控制及数据处理 [2] - 按技术架构可分为天通卫星专用芯片、北斗导航芯片及多模融合芯片三大类 [2] - 核心功能包括信号转换、协议解析和数据处理,确保复杂空间环境下的高效可靠传输 [4] 行业发展历程 - 1994-2000年起步期依赖进口芯片,2000年北斗一代系统双星发射 [6] - 2000-2012年突破期实现自主创新,2008年首款自主"领航一号"芯片问世 [6] - 2013-2020年快速成长期,2017年华大北斗推出支持北斗三号的多模SoC芯片,精度达米级 [6] - 2021年至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融合5G与AI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度,应用于自动驾驶等场景 [6] 产业链格局 - 上游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突破设计技术,但7nm以下制程依赖台积电 [8] - 中游华为、海格通信具备全球竞争力终端产品 [8] - 下游天通卫星和北斗导航服务覆盖应急、交通等领域,商业化生态待培育 [8]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2028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超280亿元,形成车联网、消费电子、低空经济三足鼎立 [1][15] - 智能手机卫星通信渗透率将从2023年不足10%提升至2025年30%以上 [1][15] - 车载卫星通信芯片需求年均增速超50%,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47.1% [13][15] - 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监管政策推动配套芯片市场三年内突破百亿元 [1][15]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华为海思、华力创通掌握5G+卫星融合及军用抗干扰技术 [17][19] - 第二梯队紫光展锐、和芯星通聚焦车规级和物联网细分市场 [17][19] - 第三梯队专注性价比路线,新兴企业布局LEO前沿领域 [17][19] 技术发展趋势 - 突破7nm及以下制程,RISC-V+NPU架构使芯片面积缩减40%、功耗降35% [23][24] - 2026年后多模兼容芯片、量子安全加密基带将打破国外垄断 [24] - 星地融合多模通信、AI原生架构、量子安全芯片为前沿方向 [1][26] 应用场景拓展 - 智能手机直连卫星渗透率将超30%,L3+自动驾驶标配高精度定位芯片 [25] - 比亚迪仰望U8隧道定位误差<30cm,长城汽车天通模块响应时间0.5秒 [13] - 无人机监管催生百亿市场,军用、应急领域需求持续释放 [25] 代表企业技术布局 - 华为海思巴龙765芯片支持5G NR NTN双模通信,应用于智能手机和车载终端 [20] - 华力创通HTG500系列军用芯片抗干扰能力>80dB,定位精度0.3米 [20] - 紫光展锐V8811芯片支持双向语音通话和低功耗多频段卫星通信 [20] - 联发科车规级芯片平台集成5G智能座舱与卫星通信技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