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

搜索文档
西湖区“空天地海”战略再落关键一子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51
"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布局。"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小镇已集聚航天五院、地卫二等 赛道头部企业,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随着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逐渐明确,西湖区将重点布局商 业航天新兴产业,聚力打造全国知名卫星载荷核心部组件生产中心、国际卫星数据应用平台,让这里成 为国内一流的卫星核心单机部组件产业基地。 如今西湖区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不断涌现:如曾升空"浙产"首颗智能应急卫星的"地卫二",又研 制出"阿曼星",为远在西亚的阿曼送上这份"太空快递",将卫星产品和服务卖到了海外市场,探索 了"技术出海"新模式;不久前和云栖小镇签约的"零重空间"将新建卫星"体检中心",将元器件检测成本 降低40%,为卫星核心部件提供评估测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区今年提出,要强化航天五院、智元研究院等产业链主牵引作用,全力推进长 光卫星等重点项目,全速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产业核心载体,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全面塑 造"二次飞天"品牌。云栖小镇有关负责人说,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构建核心部组件生态,到"地卫 二"卫星整星出海、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数据出海,一条从卫星零部件到智能技术,再到商业航天 ...
这里,“星”“光”璀璨
新华网· 2025-07-20 13:54
长光卫星公司发展 - 公司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单日参观预约人数达1300人 成为网红打卡地 [1] - 公司为我国第一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创造多个航天领域纪录 [1] - 成功完成"一箭41星"发射任务 刷新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纪录 [1] - 自主建设并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覆盖14个领域150余项精准服务 [1] - 公司经过11年探索 在商用卫星领域持续突破 [1] 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 - 长春市出台《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将光电产业打造为汽车产业后的新支柱 [2] - 经开区形成83家光电企业组成的"雁阵型"梯队 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 [2] - 产业生态完整 从上游核心技术研发到下游市场应用实现闭环 [2] - 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长春市及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光学技术产品 - 长春光电产业园展示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 全球通量最高基因测序设备 时空显微镜 高精度反射镜等多样化光学产品 [1] - 长春作为"新中国光学事业摇篮" 诞生过第一炉光学玻璃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十几项"中国第一" [2]
“吉林一号”团队十年来在商业航天遥感领域不断探索——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0
——编者 "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2015年,由长光卫 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10年 间,"吉林一号"星座研制团队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80余项,实现117颗卫星在轨运行。日前,本报记者走 进长光卫星,了解"吉林一号"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信息服务的故事。 走进长光卫星数据大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片青绿交错的影像呈现在屏幕上。依托"吉林一号"遥感 卫星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工作人员查看山西省某县小麦长势,系统将农田标注为不同色块,绿色表示长 势较好,黄色代表长势正常,红色则提示需施肥或灌溉。"与往年卫星数据相比,这片地区的红色区域 较少,代表大部分区域小麦长势正常。"长光卫星副总经理王栋介绍,工作人员会将作物长势、建议重 点关注区块等信息形成报告传给用户,帮助其制定春管方案。 长光卫星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留存着一沓泛黄的设计草图——"吉 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概念图。2015年10月,这4颗卫星成功发射,拉开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10年 间,这支团队持续助力我国商业航天 ...
又一科创板IPO终止!报告期累计亏损12亿,拟募资26亿
梧桐树下V· 2024-12-05 14:50
公司概况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于2022年12月23日受理,2023年12月4日因公司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撤回申报而终止审核,拟募资26.83亿元 [2] - 公司注册于吉林长春,成立于2014年12月,2022年1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9.7059亿元,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3] - 公司是我国首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业务涵盖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及遥感信息服务,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星座"吉林一号",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72颗在轨卫星(新增19颗,退役1颗) [4] 财务表现 - 2019-2022H1累计亏损12.07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01亿、-4.19亿、-2.51亿、-2.16亿元,同期营收0.85亿、1.04亿、3.12亿、0.36亿元 [6][7]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为负:2019年-83.85%、2020年-69.68%、2021年-9.75%、2022H1恶化至-278.32% [7][8] - 研发投入占比畸高:2019-2022H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203.47%、179.31%、37.09%、171.36% [7]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显著变化: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占比从2019年19.02%升至2022H1 59.24%,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同期从80.98%降至40.76% [5] - 客户集中度高且不稳定: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19-2022H1分别为82.77%、60.13%、72.64%、60.62%,大客户年度重叠率低 [10][12] - 核心客户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21年贡献31.32%收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27.01%)等央企,但2022H1前四大客户均为新客户 [12] 治理结构 - 股权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方圆资产持股11.1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7.74% [13][14] - 董事长宣明实际控制4.47%股份,通过担保费收取217.37万元(2019-2020年),其团队主导日常经营但无控股权 [14][15][16] 行业定位 - 拥有140项发明专利、376项软件著作权,承担8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 [5]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估值≥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三年研发占比≥15% [8] - 亏损主因卫星星座建设投入大,需承担高额折旧及研发成本,行业处于培育期导致收入规模不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