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吉林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日月潭、新竹科学园区等拍得一清二楚!“吉林一号”有啥来头
南方都市报· 2025-11-01 01:41
日前,"吉林一号"公布多张图片。在卫星视角下,中国台湾省每条街道清晰可见,引发舆论关注。"吉林一号"有什么来头?还有哪些用途? 图片背后: 上百颗卫星组成"摄像头矩阵" 此次引发关注的,是在第1个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商用卫星"吉林一号"公布的8张太空视角下涵盖台湾各地的卫星影像图片。图片中不仅有日月潭、阿里 山、鹅銮鼻半岛等著名观光景点,还包括台北市、新竹科学园区等地景象。 "吉林一号"不是单颗卫星在工作,而是一个由141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由几个卫星环按一定的方式配置组成一个卫星网,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 作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当前共有117颗卫星在轨运行。这些卫星涵盖了高分卫星、视频卫星、宽幅卫星、红外卫星和多光谱 卫星等,就像散布在太空的"摄像头矩阵"。 "吉林一号"拍摄的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 "吉林一号"公布的中国台湾卫星影像图片 10月30日下午,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中国的卫星看看中国台湾的大好河山很正常,没有什么可大惊 小怪的。 其实,不仅对自家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吉林一号"系列遥感卫星运行在500公里以外的太空环境 ...
卫星视角瞰中国台湾省!
人民网· 2025-10-27 17:12
地理与自然景观 - 台湾省日月潭的"日轮"与"月钩"形态在太空视角下清晰可见,湖面如翡翠镶嵌于群山之间[1] - 阿里山拥有成片的绿色林海,山林起伏的轮廓层次分明,是享誉两岸的森林秘境[3] - 鹅銮鼻半岛三面临海,轮廓鲜明,标志性白色灯塔矗立半岛顶端,周边为嶙峋珊瑚礁地貌[11]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 - 台北市城市脉络清晰,淡水河穿城而过,道路网络将现代都市活力与自然肌理融合[5] - 台北港营运码头沿填海陆地排开,集装箱与交通线构成繁忙物流图景,是台湾重要商港[7] - 台北港与大陆福州港隔海相望,成为两岸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7] 科技与产业 - 新竹科学园区是台湾半导体产业核心,其现代化园区风貌与大陆科创园区遥相呼应[9] - 新竹科学园区见证两岸科技发展的同频脉动[9]
“吉林一号”卫星发布多张台湾岛高清卫星影像,台胞: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环球网资讯· 2025-10-26 23:42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陆委会原咨询委员陈建仲对《环球时报》表示,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吉林一号"拍摄的照片呈 现出宝岛的美丽景致,与高空拍摄到的长江黄河一样,都是中国的大好河山。"1895年前两岸往来再正 常不过,台湾海峡从来不是两岸的阻隔,台湾先民也从未因为海峡的阻隔就背祖忘宗。台湾海峡过去叫 黑水沟,即使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明清时代,台湾先民仍勇渡黑水沟来台湾开垦,但他们都以唐山作为 日思夜想的故乡。" 陈建仲说:"作为民用卫星,'吉林一号'技术已堪比军用卫星,甚至比一般国家的军用卫星更加先进, 这是中国科技井喷式发展的表现。" 他进一步表示,大陆近年来展现出高新科技的进步,已经使大陆成为世界高新科技的领头羊。"中国无 论在北斗卫星、太空科技、无人机、雷达等方面都已执世界牛耳,军事装备的发展更令人惊叹。这显示 中国高科技已由下而上成体系发展,这会让中国科技未来的进展更为迅猛,西方任何'卡脖子'手段都不 能限制。" "中国高科技的发展本来应是两岸共享共荣,但现在民进党当局一再煽动仇恨,把大陆的高科技和台湾 人民的安全福祉对立起来,这是错误且徒劳的。两岸的融合发展会提供给中华民族强大的动力,只有这 样 ...
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8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战略地位被抬升的信号 [1] -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通易航天、航天智装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1] - 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 [2] 市场前景与产业规模 -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2] - 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3] - 赛迪研究院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3] - 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 [2] 技术进展与发射动态 - 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4] - 9月24日,吉利星座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4] -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4] - 10月23日,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今年以来该系列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积累数据 [5] 火箭技术突破与成本降低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等 [5] -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5] - 蓝箭航天CEO预测,未来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6] 资本市场与融资活动 - 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企业垣信卫星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7] - 10月17日,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7] - 目前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以及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2家企业 [7]
守护戈壁滩上的历史印记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20
航标修复前后的卫星图像。 受访者供图 9天时间里,他们用小货车拉了27车共20吨石头,把航标修复完毕。"为了确认修复效果,我们又联系了 长光卫星公司,了解完需求后,他们帮我规划了23秒的拍摄时机。"陆遥表示,该公司了解缘由后,决 定提供无偿支持。9月28日,"吉林一号"的一颗卫星经过航标上空时拍摄了修复后的画面,显示航标 的"伤痕"已被修复。 10月12日,哈密市和伊州区组织公安、文旅、生态环境及林草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巨型航标常态 化保护措施。10月14日,哈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巨型航标开展实地勘察和调查工作,邀请地质环境 领域专家现场取样检测,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通过科学分析土壤情况,当地将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 采用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确保受影响区域恢复至原有生态功能状态。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戴蓉表 示,根据《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有自驾游、旅游及赛事活动,均须严格在条例规定 的指定区域内开展。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1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近日,自媒体博主陆遥在卫星地图上发现,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一片戈壁上有巨大的"为人民服务"标语。 为了一探究竟,陆 ...
新型业务卫星“电力工程号A星”长春出征
新浪财经· 2025-10-12 15:15
12日,新型业务卫星"电力工程号A星"("吉星"高分07A01星)从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出征,该卫星将进 一步加速"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组网进程,扩增星座高精度、高分辨遥感信息资源。这颗卫星由长光卫 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光卫星")与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旨在实现电力工程二 维监测(如电网要素智能提取、电力线路巡检、电力施工监测等)的精细化及电力工程三维监测(如高空障 碍物监测排查、电力线路选址规划等)的立体化,高效赋能电力业务化管理。(中国新闻网) ...
经济聚焦丨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
人民日报· 2025-10-09 11:54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 刘以晴 拥有2万余人的光电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建成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 室;"吉林一号"海量遥感数据为农林、环保、文旅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今年上半年,吉林省长春市 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110.86亿元,同比增长6.5%;长春市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 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正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以"光"筑梦,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 ——编者 高清的遥感影像依赖高精度的反射镜加工技术及加工设备,纳米级的加工精度则是团队奋力攻关的 方向之一。为避免进口设备存在的工序不可控、采购费用高、维修周期长等问题,公司光学加工核心技 术团队开始自研国产智能加工机器人。历经数千次调试,智能加工机器人终于投产,助力反射镜主镜加 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由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吉林一号"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 感卫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70多年前,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在长春熔制成功。如何将光辉历史、丰富资源转化为产业 ...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03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5%,完成产值110.86亿元 [1][2] - 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2] - 产业目标为到2025年末实现综合产值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的“双千”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5][6] 核心企业与技术突破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反射镜主镜加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3] - 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3] - 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研制出光栅尺等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4] 产业基础与人才资源 - 长春市拥有2万余人的光电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建成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 [4] - 在高性能传感器等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政策与制度支持 - 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3] -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组建光电信息产业“一会三联盟”(科创联盟、企业联盟、基金联盟以及专家委员会) [5] - 发布《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 [5] 产业集群与平台建设 - 长春新区集聚光电信息企业360余家 [5] - 加速建设长春新区、经开区、汽开区、净月高新区和中韩示范区“4+1”产业核心区 [6] -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累计孵化企业百余家 [3]
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5%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0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长春市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长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110.86亿元,同比增长6.5% [1] - 力争到"十五五"末,长春市光电信息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6] 核心企业技术突破 - 长光卫星自研国产智能加工机器人,将反射镜主镜加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2] - 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2] - 禹衡光学承担多个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研制出光栅尺等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3]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2] -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累计孵化企业百余家 [2] - 长春新区集聚光电信息企业360余家,通过"一会三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 [3][5] 人才与研发实力 - 长春市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 [3] - 依托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在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3] 未来发展规划 - 长春市发布《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 [5] - 计划到2025年末,实现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的"双千"目标 [5] - 加速建设"4+1"产业核心区,支持企业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5][6]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精密加工,为卫星配"眼角膜"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橙色机器人正在作业,只见操作台上,一块4开画纸大 小、深黑色的镜片被打磨成型。"这是反射镜,是卫星的'眼角膜'。"公司光学加工技术负责人李岩介 绍,反射镜可以将卫星采集到的地球光谱信息,精准收录进相机,进而生成图片。 ——编 者 一块玻璃—— 高清的遥感影像依赖高精度的反射镜加工技术及加工设备,纳米级的加工精度则是团队奋力攻关的方向 之一。为避免进口设备存在的工序不可控、采购费用高、维修周期长等问题,公司光学加工核心技术团 队开始自研国产智能加工机器人。历经数千次调试,智能加工机器人终于投产,助力反射镜主镜加工时 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由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吉林一号"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 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70多年前,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在长春熔制成功。如何将光辉历史、丰富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长 春市发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18条"等政策举措。由长春光 机所等单位共同出资成立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