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文化
搜索文档
镜观·回响丨大道至简 牍照辉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9 22:59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牍,取材竹木、记载文字 是纸张发明前中国书籍、信札的主要形式 也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 对简牍保护研究做出重要指示 2025年10月28日,《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古代简 牍保护研究成果。 10月28日,《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 这是10月28日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拍摄的曾侯乙墓竹简。 这是10月28日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展出的武威汉简甲本《礼仪·服传》。 由殷商至魏晋 简牍是中华先民常用的书写载体 多年来,各地文物考古工作者 精心发掘、小心提取 让这些脆弱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战国末期墓葬M274内出土的木觚。 这是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拍摄的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现场。2021年,郑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 字材料,除遣策类木牍外,最为珍贵的是战国末期墓葬M274所出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正反两面 各7行,每行书写50余字,全文约700字。同年,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进行清 ...
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长沙简牍博物馆发展概况 - 2007年作为国内首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开放,初期参观者稀少,2024年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 - 馆藏简牍数量超10万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1/3(全国总量超30万枚)[2] - 2026年将迎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30周年,计划通过文化片区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7][17] 简牍文物价值与内容 - 走马楼出土10万余枚三国吴简,数量超过此前全国简牍总和,构建孙吴历史立体图景[5] - 馆藏"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简记录赋税数据,体现古代契约精神(木板剖开分存官民,核对时拼合)[5][6] - 名刺简(古代名片)、遣策简、里程简等形制多样,涵盖户籍、司法、经济等领域[5][6] - 湖南出土简牍种类齐全(楚简、秦简、西汉简等),序列完整被学界称为"简牍大省"[6] 文物保护与技术应用 - 饱水简牍含水率高达500%(新鲜竹木仅100%-200%),需经脱水、清洁、加固等20余道修复工序[11] - 采用红外释读仪辨识墨痕,54组恒温恒湿密集柜(21℃/50%RH)保存已修复简牍[9][10][11] - 未脱水简牍仍存数万枚,其中数千枚带字痕竹简已分批启动脱水保护计划[13] - 开发增强现实技术绘本《吴简的世界》,数字书法屏等科技互动展项[17][18] 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 "简牍一下"系列课程进入700+所学校,覆盖5万+学生,包含文物修复模拟等实践内容[17] - 志愿者团队持续13年服务,退休教师年均讲解300场次,推动历史传承[16] - 制作《书简游长沙》短片串联五一广场、马王堆等遗址,形成文化地标联动效应[17] - 全国两会提案建立"中国简牍中心",推动简牍文化片区建设与资源整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