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简牍
icon
搜索文档
“简读中国”:简牍大展勾勒早期中国文明图景
新华社· 2025-10-29 04:08
新华社武汉10月28日电 题:"简读中国":简牍大展勾勒早期中国文明图景 新华社记者喻珮 和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距今约2400年的竹简;古丝绸之路上,不仅印刻着饮马瀚海的将军,还有籍籍无名、为开疆拓土守 卫边关的小吏……以朴拙的载体承载真实的历史,以浓缩的尺寸呈现鲜活的文明,它们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瑰宝——简牍。 28日,"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展出,鄂、湘、甘等简牍大省带来230件组简牍文物,共同勾勒出中华文 明从奠基走向成熟的早期中国。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时期,简牍作为书写主要载体,深刻参与并记载着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是承载中华文 明最重要的载体。 长江流域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散发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气质;秦简牍彰显秦帝国高效运转,也让后人触摸到普通吏民的生活实态与温情脉动; 西北边塞的汉代简牍,构筑了一道由烟火、烽燧、戍卒组成的立体生活图景;三国吴简与晋简里的公文档案与市井记录,则反映了史书未载的 历史细节。 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早已蜚声世界,而曾侯乙墓出土竹简则鲜为人知。本次展览罕见地展出距今约2400年的曾侯 ...
绍兴古城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越国高等级祭祀遗址
新华社· 2025-10-22 19:13
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告诉记者,在距离地表3米深处,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夹砂陶器、 红陶器和玉器等。这也是绍兴古城内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因实证"越王勾践建都历史"而备受关注的绍兴古城考古工作日前发布系列新成果。与秋瑾故居相邻的塔山和畅坊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存。 而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上,考古工作者在此还首次发现了性质明确的越国高等级祭祀遗址,包括祭祀台基、奠基坑、祭祀沟和铺设横木区。在祭 祀台基下的奠基坑和祭祀沟里,出土了大量装有动物骨骼的印纹硬陶坛。祭祀沟南侧的灰坑里还出土了成组黑陶豆。 图为遗址出土的夹砂陶釜。 图为出土的汉代文书检。 记者看到,有一件文书检已经识读出来,两面均是清晰的汉隶字体,正面墨书"山阴守褒",反面墨书"褒褒褒 忠忠忠 鄞尉"。李龙彬告诉记者,这 应是当时官员练习书写的文书检。习字内容可能与会稽太守对鄞县县尉的嘉奖有关。(记者冯源) 去年,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发现越国大型木构建筑基址,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历史。今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介绍说,南 ...
湖北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参与发掘、整理多批楚汉简牍 竹木之上,读简证史意兴长(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44
简牍发掘与保护 - 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324号楚墓出土竹简采用"整体提取法"进行抢救性发掘 使用薄塑料板和木托板进行整体转移 [2] - 出土竹简需经过揭取 清理 绘图 编号 红外扫描 脱水脱色等多道工序才能恢复文字信息 [2] - 荆州地区已出土楚简5000多枚 秦汉简牍近万枚 涉及20多座墓葬及1口古井 [3] 简牍研究成果 - 王家咀墓地出土的战国楚简《诗经》包含150余篇 部分内容与今本《诗经》存在差异 [3] - 出土简牍为研究先秦典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如《孔子曰》与《论语》的对比研究 [4] - 松柏1号汉墓出土《令丙第九》木牍记载了西汉时期荆州枇杷运送长安的法令 [5] 简牍学传承与推广 - 荆州博物馆汇聚老中青三代简牍研究人员 形成专业团队 [6] - "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向公众普及简牍知识 [6] - 开展高校讲座和"简牍新生记"线上直播等多样化传播活动 [6][7] 简牍学专业特点 - 简牍学研究涉及古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考古学 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 [7] - 简牍文字是未经后世编辑的"原生态"历史记忆 具有独特学术价值 [7] - 简牍整理需要解决文字释读 残简缀合等专业难题 学术门槛较高 [7]
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藏着古滇国哪些秘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5 20:39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1] - 遗址出土金质"滇王之印",印证汉武帝赐印封王历史事件,标志滇国从酋邦转变为汉王朝郡县制下的特殊政体 [1] - 简牍与封泥是中原制度在边疆落地的直接见证,其中封泥出土近2000枚 [3][9] 行政体系与治理模式 - "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官印封泥表明汉中央王朝在设立益州郡后保留滇国国号及王号,实行"复长其民"与郡县制并行的治理模式 [3][4] - 简牍记录两汉对云南边疆的治理体系,涵盖政区建制、赋役制度、司法运作等核心领域,如"律高""谷昌"等县名及"县令""县长"称谓差异 [11] - 汉代设置以滇王和益州太守为首的两套治理体系,实行"因俗而治"的初郡治理体系 [13] 基层结构与历史意义 - "都乡君薄里"简牍完整再现汉代西南地区郡、县、乡、里四级行政区划和组织层级,填补基层治理文献空白 [15] - 遗址证实《史记》《汉书》中"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的记载,是西汉对西南边疆实施行政管辖的直接证据 [7] - 遗址串联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历史脉络,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15]
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长沙简牍博物馆发展概况 - 2007年作为国内首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开放,初期参观者稀少,2024年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 - 馆藏简牍数量超10万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1/3(全国总量超30万枚)[2] - 2026年将迎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30周年,计划通过文化片区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7][17] 简牍文物价值与内容 - 走马楼出土10万余枚三国吴简,数量超过此前全国简牍总和,构建孙吴历史立体图景[5] - 馆藏"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简记录赋税数据,体现古代契约精神(木板剖开分存官民,核对时拼合)[5][6] - 名刺简(古代名片)、遣策简、里程简等形制多样,涵盖户籍、司法、经济等领域[5][6] - 湖南出土简牍种类齐全(楚简、秦简、西汉简等),序列完整被学界称为"简牍大省"[6] 文物保护与技术应用 - 饱水简牍含水率高达500%(新鲜竹木仅100%-200%),需经脱水、清洁、加固等20余道修复工序[11] - 采用红外释读仪辨识墨痕,54组恒温恒湿密集柜(21℃/50%RH)保存已修复简牍[9][10][11] - 未脱水简牍仍存数万枚,其中数千枚带字痕竹简已分批启动脱水保护计划[13] - 开发增强现实技术绘本《吴简的世界》,数字书法屏等科技互动展项[17][18] 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 "简牍一下"系列课程进入700+所学校,覆盖5万+学生,包含文物修复模拟等实践内容[17] - 志愿者团队持续13年服务,退休教师年均讲解300场次,推动历史传承[16] - 制作《书简游长沙》短片串联五一广场、马王堆等遗址,形成文化地标联动效应[17] - 全国两会提案建立"中国简牍中心",推动简牍文化片区建设与资源整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