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约瑟夫森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在可控核聚变中的应用
2025-11-03 10:35
行业与公司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为超导材料行业,特别是高温超导与低温超导领域 [1] * 公司层面未具体提及,但讨论了国内供应商在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上的生产工艺路径 [22] 核心观点和论据 **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与分类** * 判断材料是否具有超导性的三个关键证据是零电阻、完全抗磁性和比热曲线的跳变 [1][4] * 衡量超导材料性能的主要指标是临界温度、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 [1][5] * 超导体根据临界场分为第一类(单一临界场)和第二类(上下两个临界场),第二类更具实用性 [6][8] * 根据转变温度以40K为界分为低温超导(<40K)和高温超导(>40K),40K源于BCS理论的麦克米兰极限 [1][8] * 根据产生机制分为常规超导体(符合BCS理论)和非常规超导体(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 [8] **实用化超导材料的现状与挑战** * 实用化程度最高的是低温超导材料,如铌钛合金和铌三锡,因其成熟的商业模式、易于加工成型和良好的机械性能 [3][9][12] * 低温超导材料需使用昂贵且不可再生的液氦冷却 [9] * 高温超导材料(如铜氧化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脆性、低强度、高度各向异性导致晶粒连接不紧密,影响大电流传导和规模化应用 [3][13] * 二硼化镁(转变温度约39K)因临界电流密度较低,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9] **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与发展** * 高温超导带材分为第一代(如BSCCO)和第二代(如稀土钡铜氧) [9][14] * 第一代带材临界电流密度在高场或高温下衰减快,第二代带材通过在金属基带上涂覆薄膜实现,解决了此问题 [3][14] * 第二代带材取得显著进展:典型宽度从6毫米增至12毫米,长度和年产能大幅提升,临界电流密度明显提高,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 [3][15] **超导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 主要应用于强电领域(如核磁共振仪、粒子加速器、可控核聚变磁约束线圈)和弱电领域(如城市输电电缆) [1][10] * 强电领域要求高临界电流密度,弱电领域旨在通过零电阻减少能量损失,但进展缓慢 [1][10] *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是超导行业的重要驱动力 [1][11] * 高温超导材料在可控核聚变中的应用基于其零电阻(减少能量损失)和完全抗磁性(维持稳定反应环境) [2] **核聚变应用中的具体挑战** * 核聚变中高温超导材料用于磁约束线圈,需承受大电流、周期性高频电流及由此产生的高应力 [16] * 二代带材的层状结构在高应力环境下可能面临脱落或剥离的挑战,第一代各向同性线缆在高应力下的耐受性可能更具优势 [16][17] * 核聚变点火后,中子辐照可能导致晶体缺陷、引发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元素和氦气空泡,影响超导性能和机械性能 [18][19] * 失超保护面临挑战:高温超导材料局部失超信号难以捕捉和反馈,可能导致不可逆损坏 [20] 其他重要内容 **研究热点与产业化进展** * 研究热点包括在超高压条件下提升转变温度,但高温并不必然等同于非常规超导 [7] * 基础研究方面,镍基超导材料(常压下临界温度约50K)是重要成果,但距离实用化较远 [21] * 实用化方面主要对现有成熟体系(如二硼化镁、铜氧化物)进行迭代升级,提高临界电流密度等性能 [21] **生产工艺路径的选择** * 国内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工艺主要有三种路径:脉冲激光沉积(PL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溶液沉积法(MOD) [22][23] * PLD工艺简单、薄膜质量高,但设备昂贵、过去沉积速率低 [23][24] * MOCVD技术稳定,高场性能略优于PLD,但前驱体成本高、有毒性 [23][24] * MOD方法成本低、设备投资少,但薄膜密度和性能较差,易产生裂纹影响临界电流密度 [23][25][26] * 方法选择取决于应用场景:常规输电可用经济实用的MOD,高性能需求如核聚变则需PLD或MOCVD以保证带材一致性、均匀性和高临界电流密度 [27]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得合理吗?
虎嗅· 2025-10-10 11:48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就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马蒂尼斯,以表彰他们在宏观量子隧穿和电路量子化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1] - 获奖研究通过超导电路将量子效应从微观原子尺度扩展到宏观尺度,标志着量子力学在更大系统中的应用突破 [1] - 这些突破使得基于超导电路的量子器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得以应用 [1] 宏观量子效应的科学意义 - 研究突破了量子与经典的边界,证明只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耦合足够弱,量子力学在日常可见的宏观尺度上仍然有效 [25] - 1985年,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宏观变量——约瑟夫森相位在电流偏置约瑟夫森结中的量子化,形成分立能级 [15][16] - 同年,团队在相同体系中明确观测到了宏观量子隧穿现象 [15][16] - 1988年,团队进一步确认约瑟夫森结相位差是一个宏观量子变量,实验结果与量子力学预测高度相符且“没有任何可调参数” [21] 超导量子计算的技术基础 - 超导电路量子化的确立,使得利用超导量子电路构造“人工原子”成为可能,其具有可设计的能级结构、相互作用强度及与外部电磁场的耦合强度 [22] - 电流偏置的约瑟夫森结本身就是一种早期经典的量子比特——相位量子比特的前身 [22] - 1999年,日本理化研究所团队首次在“超导小岛”中观测到量子相干振荡现象,从此打开了超导量子比特与超导量子计算的大门 [22] - 2019年,基于这些技术基础的谷歌“悬铃木”量子芯片在53个量子比特上首次展示了“量子霸权” [29] - 2024年底推出的105比特“Willow”量子芯片将“量子霸权”推到5分钟对比1025年的新高度,并首次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表面码量子纠错盈亏平衡点的突破 [29] 获奖者的具体贡献与影响 - 约翰·克拉克是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的发明者,该器件是著名的精密测量工具,并被应用于脑磁图成像等领域 [26] - 米歇尔·H·德沃雷在耶鲁大学开创的研究组成为超导量子电路领域的摇篮,近半数超导量子研究组(如IBM量子部门开创成员)出身于此,其学生提出了应用广泛的“Transmon”量子比特 [27] - 约翰·马蒂尼斯是最具工程化能力的科学家,最早在“相位量子比特”中发现量子相干振荡,并在两个相位量子比特之间实现了长距离(10cm尺度)纠缠 [28] - 马蒂尼斯创立的公司Qolab致力于利用半导体技术为超导量子芯片加工提供工业化解决方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