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
搜索文档
薛定谔亲外孙创业量子计算,老黄早早就成了股东
量子位· 2025-10-19 12:10
公司融资与目标 - 量子计算公司PsiQuantum获得10亿美元巨额融资,创下量子计算初创公司最大单轮融资纪录,由BlackRock、淡马锡和Baillie Gifford领投[10] - 公司计划利用融资在2028年建造一台百万比特级量子计算机,目标超越谷歌和IBM[11] - 理论上,百万比特规模的通用量子计算机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传统计算机需数百万年处理的任务[13] 技术路线与优势 - PsiQuantum的量子比特基于光子而非电子或原子,其光子量子芯片可利用传统半导体工艺制造,易于适配现有芯片制造设施[32][33] - 光子量子比特在常温下即可操控,无需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节省部署低温设备的成本[33] - 公司推出Omega光子芯片组,包含构建百万量子比特规模计算机所需的全部先进组件,具备高保真量子比特操作和芯片间互联能力[36][38][39] 公司发展里程碑 - 2019年与GlobalFoundries合作,将量子光子器件集成到商业半导体晶圆厂中,标志技术具备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潜力[21][22] - 2021年发明融合式量子计算技术并发布容错量子计算基础框架,相关论文于2023年在Nature刊登[22][23][24] - 获得多项政府大额合同,包括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2250万美元合同、澳大利亚政府约6.2亿美元订单以及在芝加哥建设公用事业级量子计算机的项目[27][29][30][31] 创始团队与背景 - 公司由量子物理先驱薛定谔的亲外孙Terry Rudolph参与创办,其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发明了公司技术基础的融合式量子计算方法[3][64][74] - 联合创始人兼CEO Jeremy O'Brien有25年量子计算机研发经验,发明首个光子双量子比特逻辑门,开创集成量子光子学研究领域[44][47][48] -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首席科学官Pete Shadbolt和首席技术官Mark Thompson,均在光子与量子技术领域有深厚学术和产业背景[50][53][54][55] 技术挑战 - PsiQuantum尚未有实验证明能够进行纠错,而大规模量子比特堆叠时出错率会指数级增加,业内认为需先有成熟纠错能力才能扩展规模[39][40][41] - 目前仅谷歌展示过能在大比特规模下执行纠错的量子芯片[42]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杨振宁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3] -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及中国从封闭到经济腾飞的全过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 [3] 学术生涯与关键贡献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杨振宁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在中学图书馆通过《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20世纪物理学并产生浓厚兴趣 [5] -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物理品味形成于此时期,开始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 [7] - 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系深造,师从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7]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黄金17年,迎来学术巅峰,1954年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7] - 曾三次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但因德语不精留下交流遗憾 [9]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立即回国,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每次访华均获中央高层接见,曾与周恩来总理对谈六小时,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 [9] - 捐出诺贝尔奖奖金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9] - 凭借自身资源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竭力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11] - 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全部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1] - 几十年里参与建立60多个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缩短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差距,培养众多科研人才 [12]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的团队精神 [4] - 被描述为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以美、妙、优雅描述物理工作,有"以艺术家身份工作"和"孩子般天真个性"的特质 [4]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研究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并取得突破 [13] -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告诫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抓住不放的执着 [14] - 与妻子翁帆合著《曙光集》《晨曦集》,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表示科学探索如同在黑夜中寻找钥匙,重要的是相信钥匙一定存在 [14][16]
告别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虎嗅· 2025-10-18 13:05
生平与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主要科学成就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于1957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17] - 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被物理学界认为是其最伟大的成就,重要性超越其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 [13] - 35岁时站上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 [17] 教育背景与早期经历 - 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住进清华园 [3][4] - 12岁时在清华图书馆阅读《神秘的宇宙》后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7] - 1938年秋,正在读高二的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学号为“联580” [8] - 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在物理系教授吴有训的建议下转入物理系 [8] - 在西南联大与黄昆、张守廉并称物理系“三剑客” [9] - 受王竹溪和吴大猷两位教授影响最深 [9] 海外学术生涯 -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作为留美公费生前往美国 [11] - 在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系念博士,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恩里克·费米,博士论文导师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11]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其院长是“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 [11] - 曾与爱因斯坦有过一次会面交流 [13] 家国情怀与晚年贡献 - 1971年,作为美籍知名学者首次访问新中国 [20] - 1972年第二次回国时,决定致力于帮助中美两国建立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并帮助中国科技发展 [23] - 1977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主席,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23] - 2017年,已至耄耋之年的他选择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 [1] - 2002年,80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园,将家安在“归根居” [7] 重要人际关系 - 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有长达50年的深厚友谊,两人同乡、同校、同赴美 [18][19] - 1971年回国时间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是否由中国人独立研制,并得到邓稼先肯定的亲笔答复 [21][22] - 邓稼先在信中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与杨振宁共勉,杨振宁晚年多次表示自己后50年合了“共同途”的途 [22] - 与李政道在1946年相识于芝加哥大学,从1956年到1962年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但最终因署名分歧等问题决裂 [25][26][27] 著作与思想 - 2007年出版《曙光集》,认为中华民族已看见曙光 [28] - 数年后完成《晨曦集》,认为曙光已转为晨曦,并希望到100岁时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28] - 2021年,农历100岁生日之际,商务印书馆出版《晨曦集》(增订版),新增13篇文章、约10万字篇幅 [29] - 2021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已经看见天亮”,但认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头的国家“可能还没到” [30] - 在《长城颂》中表达其家国统一观念,认为“合则盛,分则衰” [30]
【史海回眸】诞生百年,“叛逆”理论在争议中改变世界
环球时报· 2025-10-17 06:56
量子力学的历史起源 -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以解决黑体辐射问题,其公式意味着能量由不可分割的量子组成,颠覆了经典物理学认为能量连续的观点[4][6] - 19世纪末物理学界认为经典物理学已近乎完美,仅存两朵"乌云"无法解释,其中黑体辐射实验的"乌云"直接催生了量子力学[2] - 黑体辐射研究源于钢铁工业对非接触式精确测温的需求,需建立颜色与温度的精确数学关系,但经典物理学公式无法解释实验曲线[3] 关键理论与实验验证 -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启发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即电子能否被激发取决于光频率而非强度[7] -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1912-1915年通过精密实验试图证伪光量子理论,但结果反而完美符合爱因斯坦方程,强化了量子理论的可信度[8] - 1925年量子力学初步形成,海森堡等人提出矩阵力学,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并涌现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反常识概念[9][10] 技术应用与产业革命 - 量子力学解释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导电特性,通过"掺杂"技术可精确控制半导体性能,为现代电子技术奠定基础[11] -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肖克利和布拉顿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发明点接触晶体管,取代真空管,推动人类从电气时代迈入信息时代[11][12] - 量子叠加态等原理催生量子计算机,其在药物分子模拟、物流优化等特定问题上具有经典计算机无法比拟的潜在优势[12]
诺奖燃爆激情,量子计算商业化的资本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9:52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科学突破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丁尼斯,表彰其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1] - 获奖研究核心器件为约瑟夫森结,其宏观量子态行为使量子力学从理论走向可工程化的电路体系 [2] - 该成就打开了在更大尺度上研究量子世界的大门,为利用微观世界现象开展实验提供新可能 [2] 量子计算技术原理与优势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与纠缠,让多种可能态并行演化,直接模拟分子化学等量子体系 [5] - 理论上量子计算进行某些类型计算的速度可比传统计算机快数十亿倍 [5] - 1982年理查德·费曼提出量子计算机概念,2024年12月谷歌推出105量子比特芯片Willow引发行业震动 [5] 量子计算商业化挑战 - 量子计算规模化商用需攻克量子比特稳定性、硬件工程化扩展及验证量子优势场景等关口 [7] - 主要挑战包括保持长相干时间与高门保真度,解决低温控制、互连封装良率与可重复性 [7] - 任何微弱环境扰动均可成为噪声源导致退相干,使系统失去量子信息 [7] 主要技术路线与发展现状 - 全球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包括超导量子、离子阱、光量子和拓扑量子等,多条路线并进竞争 [8][13] - 超导量子是主流路线,代表厂商有IBM、谷歌、国盾量子等,但需接近绝对零度环境且相干时间短 [8] - 2025年2月微软宣布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全球首款基于拓扑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 [8][13] - 量子计算技术在Gartner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中多年处于创新触发期,尚未进入下一阶段 [13] 行业应用与国家战略 - 量子计算在通信、金融、医疗、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6] - 美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量子计算发展规划,谷歌、英伟达、IBM、微软等科技巨头积极推进研究 [6] - 中国本源悟空、玻色量子、国盾量子等公司在量子计算领域耕耘已久 [7] 资本市场表现与投融资 -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公共投资或将达到450亿美元 [14] - 海外已上市量子计算公司包括IonQ、Quantum Computing、D-Wave Quantum与Rigetti Computing,均为小型股且未盈利 [14] - IonQ 2024年销售额为4310万美元,2025年微软披露突破后D-Wave股价一度涨逾7%,Rigetti涨近4% [14] - 2025年Quantum Computing股价从3月低点4.37美元涨至7月高点21.88美元,累计涨幅304.41% [15] - IonQ六个月大涨近223%,D-Wave Quantum涨逾478%,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称此为炒作中的炒作 [15]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国内量子计算赛道14家企业完成16轮融资,中科酷原与玻色量子均完成两轮融资 [17] - 玻色量子2025年4月发布新一代约1000个计算量子比特的光量子计算机真机 [17]
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量产
上海证券报· 2025-10-13 11:51
产品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在合肥量产落地 [1][1] - 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 [3] - 单个制冷器最低工作温度从-50℃降低至-120℃,暗噪声水平降低约90%至约100Hz [4] - 四通道集成架构使产品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1/9,最大探测效率从25%提升至35% [5] 行业影响与市场地位 - 产品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实现核心器件自给自足并突破技术垄断 [4][6] - 该设备是量子密钥分发、激光雷达等系统的核心组件,可为量子通信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核心组件 [1][3] - 产品已服务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具备批量生产与交付能力 [6] 研发背景与团队 - 量子科技头部上市公司国盾量子是研发单位之一,研发团队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等技术难题 [4] - 研发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专利与技术许可 [4] 未来应用与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沿小型化、芯片化、集成化路径,加快产品在星地一体量子通信网络、深空探测等工程上规模化应用 [6] 量子科技行业动态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量子物理学家,表彰其在宏观量子效应方面的贡献,推动社会各界对量子信息更多关注 [7][8] - 诺贝尔奖肯定为开发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等下一代量子技术提供了可能 [7] - 量子科技概念股表现活跃,国盾量子最高涨幅达17.91%,永鼎股份、中兴通讯出现涨停 [8]
全球首款!量产
上海证券报· 2025-10-12 23:08
产品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在合肥量产落地,该设备是量子密钥分发、激光雷达等系统的核心组件 [1] - 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最大探测效率从25%提升至35% [3][5] - 采用全球首创四通道集成架构,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1/9,单个制冷器最低工作温度从-50℃降低至-120℃,暗噪声水平降低约90%达到约100Hz [5] 产业与市场意义 - 新产品标志着中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突破了技术垄断,实现了量子信息源头核心器件的自给自足 [3][6][7] - 设备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深空探测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目前已服务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并具备批量生产交付能力 [3][7] - 量子科技概念股市场反应积极,国盾量子最高涨幅达17.91%,永鼎股份、中兴通讯等公司出现涨停 [10] 行业宏观背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量子物理学家,获奖成果为开发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等下一代量子技术提供了可能 [9] - 此次诺奖正值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业内认为诺奖的肯定将引发社会各界对量子信息更多关注,推动基础科学走向应用发展 [9] - 这是时隔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颁给量子力学领域,凸显该领域的持续前沿性和重要性 [9]
宇宙中有黑洞,还有白洞吗?
人民日报· 2025-10-12 18:02
白洞的基本概念 - 白洞是理论中的天体,其特性与黑洞相反,不允许任何东西进入,只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 [1][2][3] - 在数学上,白洞与黑洞是同一个解,区别在于时间反演 [3] - 科幻文学中将其描绘为“微型白洞”,一种永不枯竭的喷泉 [1] 白洞与黑洞的理论关联 - 黑洞由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是连光也无法逃逸的宇宙深渊 [3] - 将黑洞吞噬物质的过程进行时间倒放,即表现为白洞不断喷发物质 [4] - 理论推测黑洞和白洞之间可能由虫洞连接,实现粒子穿越 [4] 白洞存在的理论与观测现状 - 目前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白洞真实存在 [5] - 部分科学家认为白洞缺乏合理的形成机制,即使时间倒流也只会回到坍缩前的恒星状态 [5] - 白洞理论曾被用来解释类星体的高能量输出或宇宙起源,但均缺乏观测支持 [5] 白洞研究的新理论猜想 - 有理论提出,黑洞中心的奇点问题可能导致量子反弹,使黑洞转变为白洞 [6] - 该猜想基于圈量子引力理论,认为物质被压缩到极限时会发生喷发 [6] - 若此理论成立,宇宙中的每个黑洞未来都可能变成白洞 [6]
宇宙中有黑洞,还有白洞吗?(唠“科”)
人民网· 2025-10-11 06:11
白洞与黑洞的理论关联 - 白洞是理论中的天体,其特性与黑洞相反,不允许任何东西进入,只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 [1][2] - 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广义相对论的同一个解,区别在于时间方向相反 [2] - 根据理论,黑洞和白洞之间可能由虫洞连接,实现粒子穿越 [3] 白洞的观测现状与理论挑战 -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白洞真实存在 [4] - 白洞缺乏合理的形成机制,即使时间倒流也只会回到坍缩前的恒星,而非形成白洞 [4] - 部分科学家认为白洞理论可用来解释类星体的能量输出或宇宙诞生,但这些猜想缺乏天文观测支持 [4] 白洞理论的新发展 -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中心奇点与量子力学存在矛盾 [5] - 圈量子引力理论提出,物质在黑洞中被压缩到极限时可能发生量子反弹,使黑洞转变为白洞 [5] - 若该理论成立,宇宙中的每一个黑洞未来都可能变成一个白洞 [5]
小球穿墙而过,诺奖看见“量子革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5:56
获奖成果核心内容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和约翰·马丁尼斯,表彰其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的贡献 [2][4] - 三位科学家通过精密的超导电子电路,首次在肉眼可见的宏观尺度上同时验证了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两个核心量子特性 [4][8] - 实验核心元件为约瑟夫森结,超导电路在低温下可像一个"宏观类粒子"那样被整体描述,系统通过量子隧穿逃逸到"运行态"并以电压跃迁作为观测信号 [5][7][8] 实验设计与发现 - 实验利用超导体构建电子电路,超导体内电子有序无阻力流动,整个系统如同单一粒子般运行 [5][7] - 实验观测到宏观系统只能以特定能级吸收或释放能量,这与量子力学理论预测的能量量子化一致 [8] - 该发现证明宏观超导电路可作为被人类触摸到的系统严格遵循量子力学,将量子现象从微观世界带到宏观尺度 [8] 科学意义与影响 - 研究成果把长期哲学思辨层面的问题转化为可通过实验数据回答的精确科学问题,与"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极为接近 [9] - 为"普适量子论"增加了分量,表明从原子到大型电路遵循同一量子规则,无需假设自然界存在神秘的"自动坍缩开关" [10] - 为检验或排除各类客观坍缩模型提供了清晰路线图,激励研究者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系统继续逼近量子—经典边界 [10] 量子力学应用与产业化 - 量子力学催生了众多革命性技术应用,包括晶体管、激光、核磁共振成像、原子钟等,构成现代科技的"隐形底座" [11] - 超导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传感被视为"第二次量子革命",本次诺奖成果为开发下一代量子技术如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提供机遇 [11][12] - 中国在量子通信与计算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包括"墨子号"卫星实现1200公里纠缠分发、"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处理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