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粹审判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照相馆》:历史的罪孽要如何清算?
虎嗅· 2025-08-08 15:28
电影《南京照相馆》 - 豆瓣评分8.6 成为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电影 [1] - 影片通过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在南京吉祥照相馆冲洗照片的剧情 揭露日军屠杀、强奸、掠夺等暴行 [1] - 电影直观呈现血腥残忍场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心灵震撼 [1] 历史罪责认定 - 战后对南京大屠杀罪责认定困难 战犯以"忠义"美化行为 辩称屠杀是对"不识恩惠者"的惩罚 [2] - 纳粹罪行审判持续数十年 成为"贯彻正义"的社会实验 但过程艰难且结果参差不齐 [2][3] - 正义概念具有弹性 各战胜国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对象施予的正义标准不一 [3] 奥斯维辛审判 - 1963-1965年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成为西德面对历史的象征 [4] - 审判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舆论两极分化 确立了大屠杀在公众意识中的地位 [5] - 审判暴露司法清算的局限性 难以对集体暴力系统中的个体进行罪责认定 [6] - 8200名奥斯维辛工作人员中仅极少数受审 7000多人从未被起诉 [8] 审判过程与结果 - 检察官选择性起诉最可能定罪的被告 以展现行凶者残忍 [9] - 被告普遍否认个人责任 声称只是服从命令 [9] - 辩护律师汉斯·拉特恩泽尔以攻击性方式对待证人 [10][11] - 最终20名被告中6人被判终身监禁 10人获3.5-14年刑期 3人无罪释放 [14] - 结果与罪行严重程度不相称 仅17人被定罪 远低于实际需要的6000-8000名工作人员 [15] 赔偿问题 - 受害者补偿金额过低 而前纳粹人员却获得高额养老金 [17] - 民主德国拒绝承担补偿责任 苏联更关注战争赔款用于经济重建 [18] - 奥地利也拒绝赔偿 试图构建与纳粹历史切割的民族身份 [19] - 赔偿标准将"罪行"局限为集中营守卫行为 限制受害者人数 [20] - 反吉卜赛歧视政策在战后德国继续存在 官员多为前纳粹人员 [21][22][23] 企业赔偿 - 1990年代西门子、大众等德国企业面临国际压力 被迫处理强制劳工赔偿问题 [24] - 1998年美国对德国公司发起集体诉讼 促使企业回应 [25] - 1999-2000年成立"铭记、责任和未来"基金会 由政府和6500家企业资助 [26][28] - 12家创始企业提供五分之三资金 约四分之一企业象征性捐款低于1000马克 [28] - 赔偿方案附带条件 阻止未来个人诉讼 [27] - 赔偿被视为道德责任而非法律义务 未能全面解决罪责问题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