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之争

搜索文档
《经济学的未来》|每日一书
新京报· 2025-05-28 16:19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 核心争议围绕德国秩序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美式宏观经济学)的学术主导权之争,2009年科隆大学6个秩序经济学教席被主流经济学派取代成为导火索[2] - 秩序经济学派强调整体性社会科学分析框架,而反对派认为其导致德国经济学与国际脱轨[2][3] 秩序经济学发展历程 - 学派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瓦尔特·欧肯等对纳粹经济制度的反思,提出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界定[3] - 战后形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自由放任也非计划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3] - 受凯恩斯主义冲击,该学派在德国持续衰落直至2009年教席事件[3] 学术论战规模与影响 - 事件引发83位教授联名发表《法兰克福汇报》公开信呼吁拯救秩序经济学[3] - 188位学者在《商报》反驳,主张按国际标准改造德国经济学[3] - 争论从研究方法扩展到课程设置、期刊标准、经济政策等全领域[4] 理论范式差异 - 秩序经济学主张整体视角、现实介入和思辨批判[4] - 主流学派推崇专业化计算、价值中立和实证研究[4] - 争论反映英美主流范式与德国传统的根本分歧[4] 学术生态观察 - 论战重现经济学界久违的大规模学术争鸣现象[4] - 展现出前职业经济学家时代"学术争吵"的生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