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

搜索文档
浴火重生:历史阴影中的德国转型
新京报· 2025-09-15 11:26
也许所有亲历过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孕育了歌德、巴赫、贝多芬的民族,为何会同 时诞生出希特勒、党卫军与奥斯维辛?希特勒的千年帝国颠覆了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文主义理想,毒气室的 浓烟抹去了二十世纪历史上所有人性的亮色。 历经劫难的人们只有一边反思罪责和忏悔的同时,进行精神与物质上的重建。反思并非意味着与过去彻底切割, 悔罪也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将永远沉沦在罪孽中难以解脱。战后德国回归文明世界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所谓的 清算也难称彻底。但是一个民族必须经历集体心理上的炼狱般的自省,才可以获得重建生活的崭新力量,赢得灵 魂的重量。 历经威廉德国、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梅尼克在他的名著《德国的浩劫》中对后代有这样的期待:"德 国精神再度发现自身之后,仍然必定会在西方的共同体内完成其特殊和无可替代的使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八十周年,当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政治不可取代的中坚力量,关于纳粹和战后的解释却随着西方新兴的民粹 主义浪潮出现了微妙的摇摆。当曾以为难以撼动的记忆出现了新的阴影,以正义的追寻作为身份象征的德意志民 族,又该如何抉择?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9月12日专题《未 ...
欧洲议会议员体验中国高铁引发热议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欧洲人应以学习的心态看待世界
环球时报· 2025-08-01 06:42
中国高铁运营效率 - 北京至香港高铁线路全长2439公里 全程用时8小时10分钟 实现准点发车和抵达[1] - 高铁运行时速高达350公里 每日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3][5] - 空调系统和卫生设施在38摄氏度高温环境下保持正常运行[3]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 - 上海拥有2800万人口 通过智能城市规划实现交通协调和环境管理[4] - 电动汽车普及显著降低城市噪音和污染 充电设施配套完善[4] - 火车站保持现代化运营 工作人员配置充足[3] 国家工程建设进展 - 5G通信网络和北斗导航系统按计划扎实推进[4] - 采用"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决执行"的高效实施模式[4] - 对比欧盟数字战略和绿色协议多数目标未能落实[4] 中欧基础设施对比 - 中国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社会各阶层共享红利[3] - 欧洲基础设施存在80年投资不足问题 发展模式缺乏效率[3] - 德国高铁日均客流量仅约28万人次 远低于中国[5] 国际认知差异 - 欧洲媒体长期塑造失真中国形象 存在双重标准评判[5] - 中国对非基建合作被误读为"债务陷阱" 西方同类行为则称为"发展援助"[5] - 欧洲公众地理认知水平下降 易受片面报道影响[5] 产业发展模式 - 中国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复制德国"经济奇迹"发展路径[3] - 欧洲社会市场经济逐渐被新自由主义取代 导致财富重新分配[3] - 产业分工布局被曲解为"对华依赖" 数据保护存在双重标准[6]
《经济学的未来》|每日一书
新京报· 2025-05-28 16:19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 核心争议围绕德国秩序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美式宏观经济学)的学术主导权之争,2009年科隆大学6个秩序经济学教席被主流经济学派取代成为导火索[2] - 秩序经济学派强调整体性社会科学分析框架,而反对派认为其导致德国经济学与国际脱轨[2][3] 秩序经济学发展历程 - 学派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瓦尔特·欧肯等对纳粹经济制度的反思,提出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界定[3] - 战后形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自由放任也非计划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3] - 受凯恩斯主义冲击,该学派在德国持续衰落直至2009年教席事件[3] 学术论战规模与影响 - 事件引发83位教授联名发表《法兰克福汇报》公开信呼吁拯救秩序经济学[3] - 188位学者在《商报》反驳,主张按国际标准改造德国经济学[3] - 争论从研究方法扩展到课程设置、期刊标准、经济政策等全领域[4] 理论范式差异 - 秩序经济学主张整体视角、现实介入和思辨批判[4] - 主流学派推崇专业化计算、价值中立和实证研究[4] - 争论反映英美主流范式与德国传统的根本分歧[4] 学术生态观察 - 论战重现经济学界久违的大规模学术争鸣现象[4] - 展现出前职业经济学家时代"学术争吵"的生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