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缺笔法
icon
搜索文档
古装剧最爱的“掉马甲”神器:古人到底怎么避讳?
虎嗅· 2025-06-11 00:0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展开,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避讳制度的起源与定义 - 避讳是中国古代在文字上不直接书写君主、尊长之名的语言文字现象,对象包括君主、祖宗父母和圣贤三种[4] - 避讳现象在周代已经出现,秦汉时期走向定型,以宋代最盛[4] - 避讳习俗可能源于原始时期的词语禁忌,与先民对自身的保护有关[11][12] 避讳的具体方法 - 改字法:以他字替代本字,如《史记》中改"楚"为"荆"避秦庄襄王名讳[7] - 空字法:把需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以方框代之,如《尚书·金縢》用"某"字替代周武王[7] - 缺笔法:书写时作减笔处理,如唐碑中"泯"字写作"汦"避唐太宗李世民讳[8] - 改音法:改变需讳之字的读音,但学者认为此法可能徒有其说[9] 避讳制度的历史演变 - 周代:《礼记·曲礼上》记录了早期避讳原则,保持较大弹性[14] - 秦汉:避讳之法并不严密,除上书言事外相当"自由"[15] - 唐代:将避讳规则系统写入国家律典,但规定较为宽松[16] - 宋代:避讳范围扩展达到顶峰,须讳字数量空前绝后[17] - 元代至明代:讳法相较宋代放松许多[17] -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避讳至严,道咸而后逐渐放宽[18] 避讳制度的影响 - 对个人:如唐代诗人李贺因父名"晋肃"触"进士"讳而不能参加科举[19][21] - 对官职:如"民部"因避唐太宗讳改名"户部"[21] - 对物名:如"薯蓣"因避唐代宗讳改称"薯药",又避宋英宗讳改为"山药"[21] - 对地名:如宋代改敬州为梅州、殷城县为商城县等[22] 避讳制度的终结 - 辛亥革命宣告帝制终结,避讳现象在官方层面结束[6] - 如今避讳制度已成为历史陈迹,成为学人考察文献的工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