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嘴”治理
搜索文档
打击网络“黑嘴”,还企业天朗气清
人民日报· 2025-11-03 20:56
10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了"净网—2025"专项工作典型案例。其中,某新能源汽车销售直播间遭遇网暴案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网络"黑嘴"频繁制造涉企负面舆情。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浮动被歪解成"资金链断裂",合规产品因虚构"质量问题"滞 销,正常经营主体遭"付费删帖"勒索……"黑嘴们"通过扭曲真相、操纵舆论攫取流量,利用企业"破财消灾"心理进行非法牟利。 尤需警惕的是,涉企网络"黑嘴"的运作业已形成"产业闭环"。上游"内容工厂"专职造假,中游"传播矩阵"放大影响,下游"变现 环节"勒索钱财……"黑嘴"乱象不止,不仅损害企业形象和利益,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基础、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究其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而非法获利高。一台电脑、几个账号就能造谣,复制粘贴即可传播;即便被查,多是账号封禁或小 额罚款,与非法所得之巨形成鲜明对比;亦在于手法繁多,打击难度不小。一些"黑嘴"用境外服务器注册,频繁切换IP,取证 不易,特别是在AI辅助下,伪造的信息、视频更难分辨,企业自证清白和辟谣的成本不降反增。 面对"黑嘴",法治是最有力武器。从民法典到刑法,从民营经济促进法到一系列行政法规,我国对保护企业名誉权、打击侵害 企业商业信誉的 ...
合力整治网络“黑嘴”伤企行为
经济日报· 2025-03-31 08:17
核心观点 - 中央网信办公布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主要任务,对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短视频恶意营销等8个方面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其中涉企网络“黑嘴”治理备受关注 [1] 网络“黑嘴”伤企乱象 - 针对企业的网络谣言不断出现,发布者通过制造话题、炒作热点吸引流量获利,不惜散布不实信息,干扰企业正常营业,造成名誉和经济利益损失 [1] - 恶意抹黑企业的声音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扰乱舆论场,影响十分恶劣 [1] - 网络“黑嘴”伤害企业乱象屡禁不止,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较低而维权成本较高 [1] - 网络“黑嘴”隐身于互联网,涉及主体多、利益链条长、取证举报繁琐,受害企业维权艰难 [1] - 企业选择司法渠道维权费时费力,很多企业宁可息事宁人,客观上助长了网络“黑嘴”的气焰 [1] 监管与整治措施 - 公安部、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对涉企谣言等侵权乱象进行严厉打击,并取得积极成效 [1] - 需以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和整治,网络“黑嘴”背后大多有成熟产业链,需多部门形成合力,以常态化执法机制深挖、斩断犯罪链条 [2] - 需完善优化网络谣言监测、预警、应急等机制,确保将谣言危害降到最低 [2] - 需压实网络平台谣言治理责任,平台应坚持“内容属实”“流量向善”原则,对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提高算法识别技术 [2] - 平台需加大真实信息和严肃内容的曝光度,以正能量压倒“毒流量”,避免恶意抹黑信息滋生和泛滥 [2] 法治与环境建设 - 清朗的营商网络环境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1] - 法治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造谣行为的震慑力度 [2] - 让法律成为维护清朗网络的坚强后盾,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