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黑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一分钟15元,花钱“晒黑”的年轻人,捧红“性感”生意
36氪· 2025-07-17 11:34
行业趋势 - 美黑文化在中国逐渐流行,社交平台推动美黑话题浏览量达5.5亿次(小红书)和18.2亿次(抖音)[1] - 户外运动普及带动肤色自由风潮,美黑从健身爱好者扩展到更广泛人群[3][9] - 美黑行业客户性别比例从男性为主转变为男女比例5:5[25] 市场规模 - 北京美黑店从2009年不到3家增长至超过50家[9] - 美国59%成年人使用过美黑设备,中国美黑市场仍处萌芽阶段[22] - 一线城市美黑客单价每分钟10-18元,与奶茶价格相当[14] 商业模式 - 主流美黑方式包括日晒、机晒和免晒产品,机晒效率最高(5-6分钟/次)[12][19] - 24小时自助模式成为主流,人力成本较低但需设备维护[18] - 单店投入约50-60万元,进口设备(如荷兰V8二代)单价达20万元[18][19] 竞争格局 - 美黑店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市场尚未成熟[21][22] - 行业存在二手设备交易,部分店主通过社群转卖设备[19] - 新进入者面临获客难题,需通过地推或老客介绍拓展客户[21] 消费者行为 - 美黑用户需持续消费维持效果,典型频率为每月1-2次[16] - 消费者平均需2周可见明显效果,初期需每周2-3次[16] - 小麦色皮肤成为个性表达方式,与性吸引力关联[3][6] 文化背景 - 美黑文化起源于1920年代欧美精英阶层,象征有闲阶级身份[6] - 港澳台地区较早引入美黑文化,明星效应推动普及[9] - 传统文化"一白遮百丑"观念仍影响大众审美[25]
户外人都“美黑”了,谁还在意防晒?
36氪· 2025-07-02 20:24
消费者审美迁移 - 传统"以白为美"的审美观念正在被年轻一代抛弃,转而推崇"黑酷美"的健康肤色 [2] - 年轻消费者认为小麦色或古铜色肤色代表力量感、健康美和个性表达 [4][5] - 运动爱好者群体中尤其普遍,肤色较浅甚至会被视为运动量不足的标志 [5][6] 美黑市场现状 - 国内美黑机构数量显著增长:北京从2009年不足3家增至291家,上海288家,广州178家 [10] - 美黑服务单次收费约200-300元,首次消费约300元,维持肤色年花费约2万元 [12][13] - 全球美黑产品市场规模达12.1亿美元,占防晒产品市场49.9%份额;中国市场规模218.7亿元,预计2029年达261.05亿元 [14] 商业模式与挑战 - 一线城市开设美黑店初始投资不低于50万元,但客源不稳定导致回本周期长达1年以上 [16] - 行业存在价格不透明、设备以次充好等问题,部分机构使用劣质UVB灯管导致皮肤损伤 [18] - 健身房等跨界竞争者推出免费美黑服务加剧行业竞争 [16] 消费群体特征 - 美黑消费者主要分为两类:遮盖皮肤瑕疵需求者和主动追求"黑酷美"的时尚人群 [12] - 典型用户画像为运动爱好者、户外从业者及受欧美文化影响的年轻群体 [5][6][9] - 消费者倾向选择CE认证设备,关注灯管更换记录(超过800小时需更换)等专业指标 [18] 产品与服务 - 美黑机构采用模拟紫外线照射技术,通过UVB/UVA波段刺激黑色素生成 [11][12] - 配套使用助晒油、含维生素E/胡萝卜素的产品以保护皮肤并增强着色效果 [8] - 完整美黑周期需每两天照射1次持续1个月,之后每周1次维持效果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