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群体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口述历史:让往事在流动中传播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07:00
口述历史行业发展现状 - 现代口述历史始于20世纪中叶,借助录音录像技术普及而发展,通过与历史亲历者深度访谈将个人记忆转化为可留存资料,弥补文献记载不足并拓展研究方向[1] - 中国口述历史已形成本土特色记录范式,过去10年累计接触近千个项目,涵盖家史、校史、行业史等传统领域,并延伸至工业遗产、政策解读及人工智能等跨界融合领域[1] - 行业呈现三大创新突破:视角上聚焦普通个体生命史,应用上开发短视频/游戏素材等新传播形式,伦理上建立心理照护与安全规范体系[2] 口述历史实践成果 - 2024年代表性成果包括记录红军长征的《苦难与信仰》、"两弹一星"工程7169部队项目,以及红旗渠建设者、乡村教师等特定群体记忆的专题著作[3] - 创新项目如"老艺人与新'景漂'"访谈和上海美术电影文献展,既保留史料价值又实现当代传播,其中电视剧记忆课题通过主创访谈还原创作环境与时代精神[3] - 实践过程中发现口述历史具有疗愈功能,部分退休人员通过访谈获得倾诉机会,同时受访者提供的行业转型经历成为宏观历史的重要补充[4] 口述历史核心价值 - 研究显示口述历史能触及集体意识层面,通过个体经历汇聚群体精神,该深层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2] - 行业需超越对资料可信度的单一讨论,坚持以人为核心,通过面对面访谈打捞鲜活记忆,使中国故事在时代共振中持续传承[4]
富阳要用镜头定格“夕阳”美
杭州日报· 2025-04-30 11:14
慈善项目概况 - 富阳区启动"夕阳入画·人间重晚晴"慈善项目 为150余名老年人提供免费摄影服务并融入便民帮扶[3] - 项目纳入"富小慈·越老越乐"品牌行动 计划三年内为8万余名75岁以上老人拍摄肖像照、生活照及全家福[3] - 项目采用"政府引导、慈善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模式 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3] 执行细节与资源投入 - 富阳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春风摄影社招募100余名志愿者 分5个小组提供摄影及理发等便民服务[4] - 设立"老人影像档案"和"幸福影像角" 推动活动从"一次性"转化为"可持续"机制[4] - 台州银行富阳支行成为固定摄影点 东洲街道联谊会提供15万元资金支持[4] 社会需求背景 - 调查显示23%的60岁以上老人五年未拍生活照 近半数全家福停留在子女婚嫁时期[5] - 老年人影像记录缺失主因是缺乏便利条件 非子女不孝[5] - 项目旨在唤醒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深层敬意 留存珍贵生命印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