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
搜索文档
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已进入流感流行期
新京报· 2025-11-07 13:08
全国流感疫情态势 - 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已进入流感流行期,华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部分省份流感活动水平达到中等流行水平 [1][3] - 全国呼吸道疾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感活动进入快速上升阶段 [2] - 2025年第44周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4.7% [2] 流感疫情具体数据 - 2025年第44周全国共报告347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3] - 2025年第14-44周南方省份报告35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120起 [3] - 2025年第14-44周北方省份报告268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24起 [3] 主要病原体检测情况 - 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前三位病原体为流感病毒(17.5%)、鼻病毒(12.4%)、肠道病毒(6.7%) [2] -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前三位病原体为鼻病毒(10.6%)、呼吸道合胞病毒(8.5%)、流感病毒(4.2%) [2] - 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在高位平台波动,北方省份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呈波动下降趋势 [4] 疫情人群与地域特征 - 学校聚集性疫情报告显著增多,5~14岁病例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3] - 肠道病毒和鼻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是14岁及以下病例组高于其他年龄组 [4] - 呼吸道合胞病毒0~4岁病例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4] 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 - 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监测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总体处于低水平 [5] - 检出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5]
中疾控提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应迅速就医
人民网· 2025-10-24 09:51
疾病概述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2岁为最易感人群[2] -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存在两个高发期,分别为4月至7月的春季高峰和9月至11月的秋季高峰[3]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烧,随后在手、脚、口、臀等部位出现红点、水疱或溃疡,可能伴有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3] -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在7至10天内自愈,但极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3] - 致病病毒种类超过20种,主要包括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的不同亚型[3] 传播途径 - 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4] - 密切接触传播是重要途径,儿童接触患者的口水、鼻涕、疱疹液或被这些污染物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后,通过触摸口鼻感染[4] - 飞沫传播也可导致感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被其他儿童吸入[5] 预防措施 - 接种EV-A71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1岁前完成接种效果最佳[6] - 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40至60秒,儿童餐具、毛巾、玩具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注意饮食饮水卫生[6] - 环境防护措施包括每天开窗通风3次且每次30分钟以上,高发期避免前往拥挤场所,并对门把手、玩具等重点区域进行清洁消毒[6] - 增强儿童抵抗力至关重要,应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并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6] - 即使接种EV-A71疫苗,仍需保持防护,因为该疫苗仅能预防EV-A71病毒,对其他病毒无效[7] 感染后处理 - 轻症患儿应居家隔离休息,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并进行对症护理,如发烧超过38.5℃时使用退烧药,进食温凉流食保护口腔,防止抓破疱疹[9] - 出现高烧超过3天不退、精神萎靡或烦躁、呼吸急促(婴儿每分钟超50次,幼儿超40次)、手脚发冷、呕吐、抽搐等危险信号时,需立即就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