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手足口病
icon
搜索文档
中疾控提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应迅速就医
人民网· 2025-10-24 09:51
疾病概述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2岁为最易感人群[2] -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存在两个高发期,分别为4月至7月的春季高峰和9月至11月的秋季高峰[3]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烧,随后在手、脚、口、臀等部位出现红点、水疱或溃疡,可能伴有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3] -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在7至10天内自愈,但极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3] - 致病病毒种类超过20种,主要包括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的不同亚型[3] 传播途径 - 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4] - 密切接触传播是重要途径,儿童接触患者的口水、鼻涕、疱疹液或被这些污染物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后,通过触摸口鼻感染[4] - 飞沫传播也可导致感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被其他儿童吸入[5] 预防措施 - 接种EV-A71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1岁前完成接种效果最佳[6] - 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40至60秒,儿童餐具、毛巾、玩具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注意饮食饮水卫生[6] - 环境防护措施包括每天开窗通风3次且每次30分钟以上,高发期避免前往拥挤场所,并对门把手、玩具等重点区域进行清洁消毒[6] - 增强儿童抵抗力至关重要,应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并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6] - 即使接种EV-A71疫苗,仍需保持防护,因为该疫苗仅能预防EV-A71病毒,对其他病毒无效[7] 感染后处理 - 轻症患儿应居家隔离休息,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并进行对症护理,如发烧超过38.5℃时使用退烧药,进食温凉流食保护口腔,防止抓破疱疹[9] - 出现高烧超过3天不退、精神萎靡或烦躁、呼吸急促(婴儿每分钟超50次,幼儿超40次)、手脚发冷、呕吐、抽搐等危险信号时,需立即就医[9]
中疾控发布10月健康防护提示
人民网· 2025-10-16 09:3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疾控发布2025年10月需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清单,包括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肠炎和猴痘,并针对每种疾病提供了详细的防护措施指导 [1]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2]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2]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避免蚊子叮咬(如使用蚊香、纱门纱窗、蚊帐、穿长袖衣裤、涂驱蚊药物,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3] - 防护措施还包括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如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定期清除各种积水,疏通沟渠,水养植物每周至少换水1次) [3] - 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3]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包括肺炎支原体、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4] - 近期我国呼吸道多病原监测显示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较高,寒露过后天气变冷,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传播风险增加 [4]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遮口鼻、勤洗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5] - 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佩戴口罩 [5] - 孕妇、低年龄儿童、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群体应根据条件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5]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存在春夏季和秋季两个流行高峰,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托幼机构和学校是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 [6]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造成传播 [6] - 临床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6]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洗手 [7][8] -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物品应定期清洁消毒,婴幼儿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 [8] - 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9] -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显著减少重症,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9] 诺如病毒肠炎 -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感染高发期,学校、旅行团中常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10]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饮用污染的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或其污染的物品、环境等方式传播 [10] - 常见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成人通常以腹泻为主,儿童则较多表现为呕吐 [10]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11]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包装饮用水 [11] -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立即换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清洗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11] 猴痘 -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2] -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 [12]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3] - 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疑接触史 [13] - 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 [14] - 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 [15]
天气转凉这些传染病多发!防护攻略看这里
央视新闻· 2025-10-16 09:29
蚊媒传染病防护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 [1]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和"三红" [1] - 主要防护措施为避免蚊子叮咬,包括使用蚊香、纱门纱窗、蚊帐、穿长袖衣裤、涂驱蚊药物,并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间段(上午7点—9点,下午5点—7点)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1] - 需开展灭蚊并清理蚊虫孳生地,如使用杀虫气雾剂、清除积水、疏通沟渠,水养植物每周至少换水1次 [2] - 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2]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护 - 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包括肺炎支原体、鼻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近期监测显示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较高 [4] - 主要防护措施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遮口鼻、勤洗手、均衡饮食、充足休息 [5] - 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佩戴口罩 [5] -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应根据条件积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5] 手足口病防护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存在春夏季和秋季两个流行高峰,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6] - 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临床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6] - 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洗手,对儿童玩具和物品定期清洁消毒 [7] - 应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8] -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8] 诺如病毒肠炎防护 -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感染高发期,学校、旅行团中常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10] - 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环境等方式传播,成人症状以腹泻为主,儿童则较多表现为呕吐 [11] - 防护措施包括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 [12] - 被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清洗时应戴手套并认真洗手 [12] 猴痘防护 -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3] -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为主,常见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等 [13] - 防护措施包括了解防控知识、增强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 [14][15] - 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并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规定配合检疫 [16][17]
菲律宾今年前八个月手足口病病例激增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22:47
疫情数据 - 2024年1月1日至8月9日菲律宾手足口病病例达37368例 较去年同期增长700% [1] - 约50%病例集中于1至3岁婴幼儿群体 [1] 疾病特征 -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部位疱疹 [1] - 传播速度极快 个别患者可能引发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 [1] 防治措施 - 该疾病无特效药 多可自愈且通常不会导致死亡 [1] - 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佳方式 [1] - 公共卫生部门建议公众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1]
夏季手足冒出的“小水泡”到底是什么
科技日报· 2025-06-03 09:01
夏季手足"小水泡"的常见类型及特征 - 汗疱疹是夏季手足出现透明或淡黄色"小水泡"的最常见原因,表现为对称分布在手足掌、指趾部位的米粒大小水疱,伴有疼痛感、灼烧感、瘙痒感,青壮年和青少年发病率更高 [2] - 汗疱疹病程具有自限性,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剧,秋冬季缓解,每年定期反复发作,水疱随时间干涸脱屑,但反复发作可导致皮肤粗糙增厚甚至皲裂 [2] - 汗疱疹的成因可能与精神紧张、吸烟、真菌感染、手足多汗、过敏原刺激等有关,过去认为与汗液潴留有关,现在更多认为是皮肤湿疹样反应 [2] 其他可能导致手足"小水泡"的疾病 - 手足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夏季发病增多,表现为单侧不对称分布的水疱,常伴有足癣和甲癣 [3] - 手足湿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肤病,皮损对称分布且无明显季节性,表现为水疱、红斑、丘疹等,伴有剧烈瘙痒 [3] - 接触性皮炎由接触刺激性或过敏性物质引起,起病急,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 [3] -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春夏季高发,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掌脚底丘疹水疱,伴有口腔黏膜溃疡 [4]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 - 汗疱疹无特效疗法,轻症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6] - 手足癣需保持皮肤干燥,外用抗真菌药物,严重者需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胶囊,治疗需足量足疗程(外用4周以上,口服2-4周) [6] - 手部湿疹治疗应避免可疑致病因素,急性期渗出明显时用2%-3%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后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6] - 接触性皮炎治疗需立即清除接触物,根据病情使用药膏或口服药物,重症需及时就医 [6] - 手足口病主要为对症治疗,如退热、缓解疼痛,需观察重症迹象如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