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雄精神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把光荣当作肩头使命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历史传承与精神内核 - 第71集团军某旅“马石山十勇士”班通过新兵入班“第一课”和“必修课”学习英雄事迹,传承先辈精神 [1] - 1942年11月,八路军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6班10名战士为解救被日伪军2万余人包围的群众,多次进出敌人包围圈,最终在吸引敌人火力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 [1] - “人民至上、生死相依”的信念深植于战士们的心田,成为该班的精神内核 [1] 当代实践与使命担当 - 2020年7月,该班时任班长程博在休假期间日夜兼程400余公里驰援江西九江抗洪一线,带领战士完成堆沙袋、填石方、夯大堤等急难险重任务 [2] - 在抗洪、灭火等危急时刻,该班战士始终冲锋在前,践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不变初心 [2] - 英雄的名字被视为肩头的使命,该班在新征程上矢志精武强能,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2]
白山黑水满江红——青年学子与抗联英雄的“时空对话”
新华网· 2025-09-19 10:40
活动概况 - 社会各界人士在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2] -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 [2] - 仪式在9月18日9时18分举行,沈阳上空鸣响防空警报,九路十八街汽车停驶鸣笛 [4] - 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有参观者排队等候入馆,辽宁朝阳赵尚志纪念馆前摆放着花篮 [4] 活动内容与形式 - 今年首次由80名青年学生集体朗诵《送战友编歌壮行保国家》《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滨江抒怀》三首东北抗联英烈诗词 [2] - 朗诵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进行,诗词作者包括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东北抗联英雄 [1][4] - 活动地点包括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现场有弹痕累累的残历碑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4] 参与者感悟与传承 - 参与诵读的17岁高三学生周格非为此次活动提前一个月查阅抗联英雄故事,并表达通过诵读感受英雄精神,认为不能忘记历史是对英雄最好的尊重 [2] - 16岁高二学生赵书跃对赵一曼《滨江抒怀》中"誓志为人不为家"诗句印象深刻,表示随着年龄增长更能理解赵一曼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开儿子的复杂心情 [2] - 高三学生刘与然表示作为年轻一代会珍惜美好生活,将先烈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从知识和书本中汲取力量,以铭记历史开创更好未来 [4]
致敬战旗 续写传奇
人民日报· 2025-09-14 05:5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回顾历史事件与展现当前成就,强调英雄精神的传承以及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取得的显著进展 [1][2][5] 历史传承与精神象征 - 80面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旗作为牺牲与荣光的象征,在检阅中引领方阵,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1] - “刘老庄连”和“白刃格斗英雄连”等英雄部队的故事被反复传颂,新兵入连仪式包含继承先辈精神的问答环节,体现了精神的代际传承 [1][4] 当前发展与成就 - 英雄部队已成长为守卫祖国南疆的丛林猛虎和特战先锋,在实战化训练中实现脱胎换骨 [4][5] - 部队装备实现从大刀到先进战车的跨越,连队官兵正攻克转型道路上的挑战,朝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5]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强军路上·永不褪色的战旗)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22
抗日战争英雄部队传承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 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3] - "刘老庄连"等英模部队从抗日烽火中走来 每个名字和战旗背后都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即日起推出"永不褪色的战旗"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官兵传承抗战精神 [4] "刘老庄连"历史与精神 -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数十倍日伪军战斗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重建连队命名为"刘老庄连" [5] - 新时代"刘老庄连"完成跨区演训 国庆阅兵 国际维和 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 赓续红色血脉在强军兴军中当先锋 [5] - 连队有两面"传家宝"旗帜:1943年命名时的连旗和历届"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签名的"勇士旗" [8] 英雄精神传承实践 - 荣誉室陈列1943年指导员李云鹏的家信 解说员张宇航两年为千余人次讲述英雄故事 新兵入连必学八十二烈士事迹 [6][7] - 装甲射击技师曹宝刚在坦克比武中8个目标全命中获车组第一 战士熊江鑫演习中徒手撕铁丝网带伤冲锋完成任务 [8] - 2022年维和期间快速反应班将出动时间从3分45秒压缩至113秒 创联合国评估纪录 [12] 新时代官兵成长 - 刘老庄籍战士许苏广减重30斤加入连队 杨永杰从初中合影中的学生成长为连队第6300名战士并在集训中获综合第一 [9][10] - 连队培养出硕士战士王麟虎 理论骨干李家成等人才 2/3官兵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10多人达到"特三"级体能标准 [11][14] - 2023年华北抗洪中26名留守官兵全员请战 奋战11天控制险情 在教室留下"你们好好学习 我们保家卫国"的誓言 [13] 军事训练与创新 - 改革转型期间一级上士吕康存带头完成装甲步兵班课目示范 通过嚼大蒜提神加班 方案获集团军认可 [14] - 连队主动承担旅无人智能作战试点任务 七成官兵成为多岗位复合型人才 营房墙贴新兵"用胸膛堵炮火"的誓言 [1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戴安澜:永远振翅的“海鸥”
新华社· 2025-07-04 11:48
戴安澜将军生平事迹 - 戴安澜自号"海鸥",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战期间多场重要战役[1] -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同古保卫战中以牺牲800人代价歼灭敌军4000多人[1] - 身负重伤后留下"反攻 反攻 祖国万岁"的遗言,38岁牺牲在距祖国100多公里处[1] - 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词,抗战胜利后灵柩迁葬回芜湖[1] 戴安澜精神传承 - 芜湖市第二中学前身为安澜工业职业学校,校内有戴安澜事迹校史馆和浮雕墙[1][3] - 学校将戴安澜精神融入校训,学生成立社团改编其故事为话剧[3] - 学生表示要学习将军不畏困难、勇于向前、心怀大我的精神[4] 戴安澜故居与纪念场所 - 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保留戴安澜故居,陈列生平事迹和勋章[2] - 故居附近有老枫树,相传戴安澜从此走向革命,现成为怀想地[2] - 芜湖市区赭山上安葬戴安澜遗骨,常有市民祭扫[3] 戴安澜文化影响 - 芜湖市内有多处以"安澜"命名的道路和桥梁[3] - 将军创办的仁泉小学至今书声琅琅,校徽包含老枫树图案[2] - 海鸥形象出现在学校浮雕墙和校服上,成为精神象征[2][3]
你好,双拥城丨情拥尔滨
新华社· 2025-06-13 21:33
哈尔滨红色历史与双拥传统 - 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具有悠久红色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 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血脉 [1] - 哈尔滨连续第10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双拥工作在冰城持续深化 [1] - 城市拥有众多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学校 如靖宇街 一曼街 兆麟街 尚志大街等 英雄名字成为城市闪亮坐标 [4][5] 国防教育与红色传承 - 哈尔滨将国防和双拥教育作为全民教育重要内容 强化党员干部国防观念 培养青少年国防情怀 [5] - 全市有40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 "红色接力棒"代代相传 [5] - 老干部宣讲团成员走进机关 企业 学校讲述革命故事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3] 退役军人服务与拥军举措 - "橄榄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实现市 县 乡 村四级全覆盖 建立服务队3100余支 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 [5] - 出台退役军人优待新政策 在42家企业设立"老兵驿站" 为军人军属等提供暖心服务 [7] - 拥军志愿企业服务涵盖12个行业 1000余家门店 建成全省首家军休老年大学 开设13门类课程 招收学员400余人 [7] - 推行退役士兵返乡报到线上服务 出台《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7]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5 15:3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英雄事迹与历史背景 - 李家发烈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年仅19岁,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机枪眼为部队扫清障碍 [5] - 1953年9月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12月获朝鲜"共和国英雄"称号及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5] - 烈士遗体安葬在朝鲜烈士陵园,母亲临终遗愿希望与儿子"隔空相拥" [5] 亲属传承与纪念活动 - 妹妹李家英81岁,2010年在政府资助下赴朝鲜完成母亲祭扫遗愿 [7] - 李家英1967年继承哥哥遗志参军,获"五好战士"称号,2024年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10] - 2018年战友曹家麟在朝鲜找到烈士安葬地,2010年起李家英着手建立哥哥纪念馆 [9] 军营探访与精神传承 - 李家发原属67军199师595团1营1连,现为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连队保留"家发班"及烈士永久床铺 [12] - 李家英携外孙陈庆豪探访部队,为烈士塑像戴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绶带 [12][14] - 外孙陈庆豪受烈士事迹影响19岁参军,首次探访连队表达"强军有我"决心 [14] 科技应用与情感联结 - 通过AI技术实现李家英与烈士哥哥的跨时空"重逢" [16] - 部队战士"我是李家发"的口号体现英雄精神传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