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雄精神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强军路上·永不褪色的战旗)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22
抗日战争英雄部队传承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 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3] - "刘老庄连"等英模部队从抗日烽火中走来 每个名字和战旗背后都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即日起推出"永不褪色的战旗"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官兵传承抗战精神 [4] "刘老庄连"历史与精神 -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数十倍日伪军战斗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重建连队命名为"刘老庄连" [5] - 新时代"刘老庄连"完成跨区演训 国庆阅兵 国际维和 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 赓续红色血脉在强军兴军中当先锋 [5] - 连队有两面"传家宝"旗帜:1943年命名时的连旗和历届"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签名的"勇士旗" [8] 英雄精神传承实践 - 荣誉室陈列1943年指导员李云鹏的家信 解说员张宇航两年为千余人次讲述英雄故事 新兵入连必学八十二烈士事迹 [6][7] - 装甲射击技师曹宝刚在坦克比武中8个目标全命中获车组第一 战士熊江鑫演习中徒手撕铁丝网带伤冲锋完成任务 [8] - 2022年维和期间快速反应班将出动时间从3分45秒压缩至113秒 创联合国评估纪录 [12] 新时代官兵成长 - 刘老庄籍战士许苏广减重30斤加入连队 杨永杰从初中合影中的学生成长为连队第6300名战士并在集训中获综合第一 [9][10] - 连队培养出硕士战士王麟虎 理论骨干李家成等人才 2/3官兵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10多人达到"特三"级体能标准 [11][14] - 2023年华北抗洪中26名留守官兵全员请战 奋战11天控制险情 在教室留下"你们好好学习 我们保家卫国"的誓言 [13] 军事训练与创新 - 改革转型期间一级上士吕康存带头完成装甲步兵班课目示范 通过嚼大蒜提神加班 方案获集团军认可 [14] - 连队主动承担旅无人智能作战试点任务 七成官兵成为多岗位复合型人才 营房墙贴新兵"用胸膛堵炮火"的誓言 [1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戴安澜:永远振翅的“海鸥”
新华社· 2025-07-04 11:48
戴安澜将军生平事迹 - 戴安澜自号"海鸥",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战期间多场重要战役[1] -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同古保卫战中以牺牲800人代价歼灭敌军4000多人[1] - 身负重伤后留下"反攻 反攻 祖国万岁"的遗言,38岁牺牲在距祖国100多公里处[1] - 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词,抗战胜利后灵柩迁葬回芜湖[1] 戴安澜精神传承 - 芜湖市第二中学前身为安澜工业职业学校,校内有戴安澜事迹校史馆和浮雕墙[1][3] - 学校将戴安澜精神融入校训,学生成立社团改编其故事为话剧[3] - 学生表示要学习将军不畏困难、勇于向前、心怀大我的精神[4] 戴安澜故居与纪念场所 - 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保留戴安澜故居,陈列生平事迹和勋章[2] - 故居附近有老枫树,相传戴安澜从此走向革命,现成为怀想地[2] - 芜湖市区赭山上安葬戴安澜遗骨,常有市民祭扫[3] 戴安澜文化影响 - 芜湖市内有多处以"安澜"命名的道路和桥梁[3] - 将军创办的仁泉小学至今书声琅琅,校徽包含老枫树图案[2] - 海鸥形象出现在学校浮雕墙和校服上,成为精神象征[2][3]
你好,双拥城丨情拥尔滨
新华社· 2025-06-13 21:33
哈尔滨红色历史与双拥传统 - 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具有悠久红色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 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血脉 [1] - 哈尔滨连续第10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双拥工作在冰城持续深化 [1] - 城市拥有众多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学校 如靖宇街 一曼街 兆麟街 尚志大街等 英雄名字成为城市闪亮坐标 [4][5] 国防教育与红色传承 - 哈尔滨将国防和双拥教育作为全民教育重要内容 强化党员干部国防观念 培养青少年国防情怀 [5] - 全市有40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 "红色接力棒"代代相传 [5] - 老干部宣讲团成员走进机关 企业 学校讲述革命故事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3] 退役军人服务与拥军举措 - "橄榄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实现市 县 乡 村四级全覆盖 建立服务队3100余支 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 [5] - 出台退役军人优待新政策 在42家企业设立"老兵驿站" 为军人军属等提供暖心服务 [7] - 拥军志愿企业服务涵盖12个行业 1000余家门店 建成全省首家军休老年大学 开设13门类课程 招收学员400余人 [7] - 推行退役士兵返乡报到线上服务 出台《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7]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5 15:3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英雄事迹与历史背景 - 李家发烈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年仅19岁,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机枪眼为部队扫清障碍 [5] - 1953年9月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12月获朝鲜"共和国英雄"称号及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5] - 烈士遗体安葬在朝鲜烈士陵园,母亲临终遗愿希望与儿子"隔空相拥" [5] 亲属传承与纪念活动 - 妹妹李家英81岁,2010年在政府资助下赴朝鲜完成母亲祭扫遗愿 [7] - 李家英1967年继承哥哥遗志参军,获"五好战士"称号,2024年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10] - 2018年战友曹家麟在朝鲜找到烈士安葬地,2010年起李家英着手建立哥哥纪念馆 [9] 军营探访与精神传承 - 李家发原属67军199师595团1营1连,现为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连队保留"家发班"及烈士永久床铺 [12] - 李家英携外孙陈庆豪探访部队,为烈士塑像戴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绶带 [12][14] - 外孙陈庆豪受烈士事迹影响19岁参军,首次探访连队表达"强军有我"决心 [14] 科技应用与情感联结 - 通过AI技术实现李家英与烈士哥哥的跨时空"重逢" [16] - 部队战士"我是李家发"的口号体现英雄精神传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