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草原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锡林郭勒盟治沙小妙招 给沙地吃上“营养餐”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16:42
草原生态修复项目 - 项目实施总规模5044亩 采用围封禁牧+施肥+补播综合措施进行退化草原修复 [1] - 项目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属于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退化草原修复项目 [1] - 使用羊粪转化的有机肥作为沙地治理和草场生态修复原料 [1] 羊粪资源化利用 - 锡林浩特市年存栏羊108万只 羊粪原为牧业废弃物 现转化为有机肥料 [1] - 当地150户牧民每年提供约500立方米羊粪/户 户均增收3万元 [2] - 生物科技公司每年消耗20万立方米羊粪 生产8万吨有机肥 [2] 生物科技公司运营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3] - 形成牧民供料-企业加工-生态反哺的绿色循环模式 [2] - 产品包括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肥 复合微生物肥 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3] 有机肥生产技术 - 羊粪经粉碎 筛选 增加菌种 发酵等工序制成有机肥 [2] - 粉末状生物有机肥用于非播种场景 颗粒状复合微生物肥用于播种场景 [3] - 肥料含丰富天然有机质和矿物质 可提高土壤养分和保水性 [2] 生态治理成效 - 2019年开始用于草原生态修复 2023年扩展至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 [2] - 肥料能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增强土壤透气性 帮助植被恢复和固沙 [2] - 当前施肥工作正在贝力克牧场紧张有序进行 [1]
江南布衣将开放研发牦牛绒创新面料工艺
北京青年报· 2025-05-09 11:07
牦牛绒产业振兴 - 江南布衣与融设计图书馆合作开展为期五年的"布尽其用"项目,重点研究牦牛绒这一中国特有天然纤维,旨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1] - 牦牛绒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生命周期碳排放低、采食不伤植被根系、粪便可作为肥料和种子传播载体[1] - 2024年江南布衣联合SHOKAY绣嘉等发起"牦牛绒产业振兴项目",内容包括制定国际可持续标准、动物福利培训、牧场认证、草原生态修复及面料研发[1] 产业链协同与开放 - 江南布衣将从2024年开始逐步开放与供应商联合研发的牦牛绒创新面料工艺,推动行业共享成果[1][2] - 项目联动原料采集到消费市场的多方参与者,提升本土牦牛绒产业整体竞争力[1] - 未来消费者有望穿着100%可溯源的牦牛绒服饰[2] 生态修复行动 - 全球95%牦牛栖息在中国青藏高原,但草原沙化问题(如"黑土滩")威胁牦牛健康及绒毛品质[2] - 2024年5月江南布衣在四川若尔盖启动首期290亩黑土滩修复,后续追加100亩草场生态修复[2] - 修复行动由江南布衣、扎琼仓生态文化发展中心及SHOKAY绣嘉联合发起,品牌会员与牧民共同参与草籽播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