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干亲养老

搜索文档
“认干亲养老”,情感互助还是利益交换?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19:27
认干亲养老现象分析 - 认干亲养老是一种基于契约的拟亲缘关系,介于传统家庭和雇佣关系之间,处于法律灰色地带 [1] - 该现象涉及资源置换:老人提供住所和经济支持,年轻人提供陪伴和照料 [1] - 我国空巢老人占比超50%,数量超过1亿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2] - 年轻人通过认干亲填补情感空缺,催生"孝心外包"观念 [2] 行业风险与问题 - 北京律所数据显示涉干亲房产纠纷年增27% [2] - 上海发生网络主播以认干妈名义骗取老人50余万元案例 [2] - 60%的拟亲缘关系在一年内终止,主要因信任破裂或利益冲突 [2] - 存在情感风险,如年轻人被要求"每周陪聊8小时"或遭遇情感勒索 [2] 替代养老模式 - "时间银行"模式由政府或公益机构搭建平台,南京2012年试点,2019年成为首个市级推广城市 [3] - 比利时"一屋二龄"项目自2009年促成超5000对老少合住,由非营利机构负责审核和匹配 [3] - 多元养老模式需引入规范约束和第三方监督 [4] - 养老不仅是物质保障,更需解决情感依托需求 [4]
“认干亲养老”爆火:年轻人找靠山,老年人买陪伴?
创业邦· 2025-05-15 17:27
以下文章来源于显微故事 ,作者显微故事编辑部 显微故事 . 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到。 来源丨显微故事(xianweigushi) 作者丨唐果 编辑丨蔡玉 在这看似温情的代际互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当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这种"拟亲缘关 系"能否真正填补情感空缺? 非血缘家庭"招聘会" "孤儿,找一个膝下无子的老人,给你养老送终" 图源丨M idjourney 最近,"认干妈,为你养老送终"之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屏。 颠覆传统认知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下的情感供需错配。独居老人(无子女、丁克或空巢)精神孤独渴 望陪伴,而年轻人则因房价、职场压力、异地漂泊等因素渴望情感支持与资源互助。 双方各取所需,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试探着一种非血缘的"拟亲缘关系"。 这种关系既像一场跨越年龄的抱团取暖,又像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有人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型养老模式,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也有人担忧这将成 为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让本就脆弱的老年群体面临更大风险。 几乎所有这样主题的帖子,都能收到不少点赞和评论。 "从小缺爱,想认干爸干妈和哥哥" "认干妈,可以去你的城市生活" "9 ...
“认干亲养老”爆火:年轻人找靠山,老年人买陪伴?
36氪· 2025-05-12 12:54
老龄化社会下的情感供需错配 - 独居老人因精神孤独渴望陪伴,年轻人因房价、职场压力、异地漂泊等因素渴望情感支持与资源互助,形成"拟亲缘关系"供需市场 [1] - 双方需求明确:老年人要求"靠谱、长期相处",年轻人希望对方"有房有退休金、性格好",部分附带协议模板约定探望频率及财产分配意向 [5][6] - 一线城市空巢老人占比高达70%,超1亿独居老人面临生活挑战,其中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问题,催生"付费陪伴"服务需求 [15] 代际互助的商业模式 - 资源置换型认亲形成新生存策略:年轻人获得生活便利(如减免房租),老年人获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部分案例中房东以500元低价出租(市价1500元)换取陪伴 [12][21][23] - 老年社交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认亲"帖子数量同比翻倍,出现收费中介服务匹配条件及拟定协议,反映市场化趋势 [27] - 心理咨询师指出此为"情感代偿"现象,城市化进程中替代性亲密关系需求增长 [13] 法律与伦理风险 - 上海松江区法院案例显示不法分子以"认干妈"名义骗取独居老人50余万元,北京律所统计类似房产赠与或借款纠纷逐年增多 [25] - 现行法律对"干亲关系"无明确界定,既非收养也非雇佣,经济纠纷或虐待事件维权难度大 [27] - 部分案例出现情感剥削:老年人要求每周强制陪伴8小时否则扣费,年轻人被要求代还信用卡或购买保健品 [25][27] 传统养老模式痛点 - 机构养老存在军事化管理缺陷(如6:30强制起床),老年人更倾向居家自由,但面临突发疾病无人发现的风险 [20][21] - 养老院氛围加剧心理压力,独居老人付费购买AI儿女或线下陪诊服务反映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15][17] - 契约式亲情成为养老服务体系补充,部分老年人愿以财产分配换取长期陪伴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