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图景与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7-03 07:33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 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构建教育模式智能化、内容精准化、主体协同化的新图景 [2] - 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人机协同教学以及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考核 [2] - AI技术可实现实时抓取网络思政教育素材、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实验室以及助力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 [2] 教育模式变革 - 智能技术让网络微课堂成为思政课堂的重要补充阵地 [2] - AI技术帮助思政课教师分担学情分析、智能推荐、作业批改等机械化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2] - 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2] 教学内容创新 - AI系统可实现实时抓取网络热门思政教育素材,生成自动更新的案例库 [2] - VR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实验室可模拟不同场景中的价值选择体验和后果 [2] - 人工智能系统助力将思政元素以合理方式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 师生角色重构 - 思政课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设计者、学术研究者和情感联结者 [2] -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和价值共创者,利用AI工具生成思政主题创意内容 [2] 改革路径与挑战 - 需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重点突破技术、制度、人才等关键环节 [3] - 需完善政策法规,明确AI技术的准入门槛、应用场景边界和数据使用规范 [3] - 针对AI思政教育平台建立分级认证体系,评估数据安全等级、算法透明度和教育适配性 [3] 价值引领与教师能力提升 - 需深化价值引领,确保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服务于育人本质 [4] - 建立AI生成内容审核机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过滤负面内容,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4] - 培育复合型师资队伍,设计"三步走"培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 [4][5]
数学课为何用“半条被子”开场(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胸怀"国之大者",才能备好课。为课堂擦亮爱党爱国的底色,教师应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了解我们 的历史文化,关注新时代生产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思政 教育的重点内容心中有数。 课程思政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掌握知识结构化、教学活 动化的方法,要在主题情境中实现学生自主、系统学习,使学科架构、知识生成、情感化育同频共振。 "半条被子"融入数学课,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但课堂上总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如,思政的比例多少为 宜,是否每堂课都要体现?如何激发情感共鸣,而非说教或生搬硬套?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各 异,怎样让课程思政如盐在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哪些内容适合融入学科教学?教学上仍需探索 实践、备课研讨,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和实效。 "同学们,红军长征都有哪些故事?"乍一听,会觉得这是思政课老师的问题。其实,提问出自数学老 师。前不久,笔者旁听一堂小学数学课,讲的是分数知识,老师的开场白似乎与数学无关。 "我知道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困难的时候吃过树皮"……接着学生发言,老师播放了一则短片 ——"半条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 ...
思政赋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08 05:23
科学组织话题讨论,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话题讨论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 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讨论话题、组织互动讨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以及道德伦 理问题之后,适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在意见分享和观点碰撞中不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例如,围 绕"教育的起源"这一话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进行梳 理,提炼各理论的不同观点,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以思辨的态度自我探索三种起源论的利与 弊,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引导中完成马克思辩证唯物观的讲授。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既有助于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还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行业规范,在未来工作 中展现出更高的职业操守。为此,各中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 力培养既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方式, 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内生动能,引导他们在模仿、追随榜样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