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事乘数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跑出区域经济新赛道,长三角催生体育消费新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21:26
苏超联赛的火爆现象 - "苏超"联赛热度席卷全国 跨年龄段人群参与讨论 甚至在非体育场景如菜市场也引发热议 [1] - 第四轮淮安vs南京比赛吸引大量非本地观众 江苏13城良性竞争形成的"玩梗文化"推动赛事破圈 [1] - 赛事周末带动江苏省旅游订单量周环比增长50% 南京订单量全国第一 苏州扬州跻身前十 [4] - 比赛期间异地消费者贡献的江苏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9% 高铁站等场景广告投放密集 [5] 群众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 - "苏超"将参与性比赛升级为观赏性赛事 带动线上线下流量融合 强化地域认同感与城市营销 [4] - 赛事经济激活体育全产业链消费 包括场地、用品、训练等 释放被抑制的足球消费潜力 [5] - 杭州"超级星期六"采用"1+X+N"模式 涵盖企BA、村BA等多样化赛事 构建全民运动生态 [10] - 世预赛杭州主场外地球迷占比60% 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消费3.08亿元 [13] 长三角体育消费升级路径 - 浙闽赣皖四省羽毛球邀请赛吸引92支队伍400余人参赛 跨省域群众联赛兴起 [11] - 杭州推出"赛会之城"三年计划 通过赛事三进、运动嘉年华等活动推动体旅双向奔赴 [13] - 拱墅区试点"医疗+运动"双中心模式 建立运动健康门诊 28家"好社区"健康中心年内落地 [14][16] - 专家建议发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势 利用均衡消费能力打造流动观赛场景 [13] 赛事运营与商业模式创新 - 政府投资少、群众参与度高的"草根化"模式增强可持续性 需平衡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 [5][7] - 赛事需与商业业态深度结合 如打造体育特色消费商圈 开发定制化体旅融合产品 [6][7] - 杭州城市定向赛结合地铁通卡实现"跟着赛事游城市" 深度挖掘文化体育旅游资源 [12] - 华东师范大学建议探索市场化定价机制 开发赛事商业潜力以匹配提振消费背景 [11]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赛事经济如何跑出“新赛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5 14:01
赛事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 "五一"假期期间国际顶级赛事如跳水世界杯总决赛、钻石联赛、苏迪曼杯等在多地举办,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消费趋势,拉动"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矩阵效应 [1] - 成都大运会带动住宿、餐饮、零售消费438.3亿元,杭州亚运会相关消费达489.6亿元,赛事衍生产品热销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繁荣 [5][6] - 河北省2024年发布2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线路及339项京津冀体育赛事,通过"体育+文旅"模式激活消费 [4] 赛事经济与城市产业升级 - 北京冬奥会推动首钢园工业遗产改造为体育消费空间样板,京张高铁等基础设施将张家口纳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奥运场馆赛后用于全民共享及高端赛事 [3] -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多产业融合载体,通过"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商圈"等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 [4] - 体育赞助作为企业战略投资行为,通过奥运会等顶级赛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如杭州亚运会数字会徽特许商品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14][15] 赛事资源配置与区域协同 - 2023年全国体育竞赛计划总数仅268场,较2019年1681场大幅下降,需加大供给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 [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通过橄榄球邀请赛、自行车穿越赛等区域合作优化资源,2025年粤港澳将联合承办全运会 [11][12] - 崇礼168国际越野赛吸引国外参赛者,自主赛事国际化助力城市形象塑造,如"京味儿"马拉松等差异化赛事增强城市文化共生性 [16][17] 绿色技术与赛事创新 - 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实现零碳排放,杭州亚运会场馆运用BIM技术降低能耗 [13] - 北京冬奥会通过林业碳汇捐赠、绿色金融工具等构建碳中和体系,绿色交通减少赛事阶段碳排放 [13] - 数字技术如VR、区块链应用于低碳场馆建设,提升赛事绿色转型效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