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事可持续开发
icon
搜索文档
从苏超到十五运会:一座城市的体育叙事与雄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23:31
文章核心观点 - 体育赛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力消费IP和重要驱动力 各地正积极布局以体育IP撬动流量并重塑城市名片 推动从“赛事经济”向“体育产业链”延展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1][2][12] 体育赛事的消费拉动效应 - 海南万宁通过承办高规格冲浪赛事 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29亿元 同比增长14.55% [1] - 哈尔滨举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期间 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喜迎亚冬会”旅游套餐订单量增长超388% 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7% [4] - 2024-2025年冰雪季 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 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9.7%和16.6% [4] - 英国曼彻斯特的新特拉福德球场计划 预计建成后每年可带动城市新增游客180万人次 为英国经济带来73亿英镑额外收益 [4] 城市体育IP的布局与差异化战略 - 广东东莞加码“篮球之城” 在CBD中心规划建设篮球运动设施 [2] - 河南鹤壁瞄准匹克球新兴运动 举办2025鹤壁国际匹克球邀请赛 意在打造“中国匹克球之城” [2] - 城市体育名片打造需与本地经济特色结合 例如沿海城市湛江可发展跳水、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 [13] - 发展体育应因地制宜 避免同质化 龙舟等本土特色项目同样具备大众化潜力 [12] 赛事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与遗产转化 - 体育场馆需从“为赛而建”转向“为城而建” 将赛事遗产转化为长期服务城市的公共资产 [6] - 建议赛后将体育场馆开放给公众、学校、社团使用 并叠加举办演唱会、展览等综合活动 [9] - 广东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改造后将二层封闭空间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 赛后将全面向公众开放 经营模式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活动 [9] - 可以场馆群为核心 建设“体育商业综合体”与“体育主题街区” 带动餐饮、住宿、文创、夜经济发展 [9] 从赛事经济到体育产业链的延展 - 赛后各城市可推动从“赛事经济”到“体育产业链”的延展 利用赛事资源举办职业联赛、青少年赛事等 形成常态化体育氛围 [10] - 利用赛事带动的消费热度 推动运动装备制造、体育培训、康养健身、体育科技等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赛事+产业”的循环体系 [10] - 广东计划探索打造全省21地市“一城一赛”的赛事精品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 把汛期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量 [12] - 可依托“十五运会城市群效应” 共建湾区体育产业联盟、赛事联合体 实现品牌、资源和资本互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