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体育+消费大有空间
人民日报· 2025-11-20 09:05
行业核心观点 - 体育消费正从传统实物购买迭代为“实物+服务”的多元图景,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 “体育+”融合发展通过将赛事与文旅资源有机串联,构筑文体旅融合场景,实现从赛事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转化 [1][2] - 政策目标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通过增加优质供给、深化融合发展和优化消费环境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3] 消费趋势与规模 - 体育消费热度从城市商圈蔓延到县域乡村,从传统场馆延伸到自然山水,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新风尚 [1]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2.2% [2] - 2024至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场内消费金额达到786.13亿元,去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2] “体育+”融合实践与成效 - 第十五届全运会设计“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将19座办赛城市的体育场馆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串联 [1] - 四川1至7月体育消费规模达1180亿元,同比增长8.3%,江西上半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近550亿元,同比增长9.17% [2] - 福建、四川、广西等7地监测的500余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场均消费超3000万元 [2] 政策导向与发展路径 - 政策提出在微观层面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3] - 发展路径包括打造高质量赛事IP,营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场景,以及推动场馆开放和建设全民健身场地 [3] - 鼓励各地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等优惠活动,以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3]
体育+消费大有空间(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行业核心观点 - 体育消费正从传统的实物购买迭代为“实物+服务”的多元图景,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 “体育+”融合发展通过将赛事与文旅资源结合,构筑文体旅融合新场景,实现从赛事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转化 [1][2] - 政策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 [3] 消费趋势与规模 - 体育消费热度从城市商圈蔓延到县域乡村,从传统场馆延伸到自然山水,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新风尚 [1]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2.2% [2] - 2024至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场内消费金额达到786.13亿元,去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2] - 福建、四川、广西等7地监测的500余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场均消费超3000万元 [2] 区域发展案例 - 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粤港澳三地通过“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将19座办赛城市串联,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 [1] - 四川结合世运会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1至7月体育消费规模达1180亿元,同比增长8.3% [2] - 江西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上半年全省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近550亿元,同比增长9.17% [2]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做好“新供给”大文章,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赛事IP,营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场景 [1][3] - 需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更多场馆向社会开放,建设“小而美”全民健身场地,提升运动便捷性 [3] -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放体育消费券、推出消费满减等优惠活动,以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3]
从苏超到十五运会:一座城市的体育叙事与雄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23:31
文章核心观点 - 体育赛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力消费IP和重要驱动力 各地正积极布局以体育IP撬动流量并重塑城市名片 推动从“赛事经济”向“体育产业链”延展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1][2][12] 体育赛事的消费拉动效应 - 海南万宁通过承办高规格冲浪赛事 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29亿元 同比增长14.55% [1] - 哈尔滨举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期间 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喜迎亚冬会”旅游套餐订单量增长超388% 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7% [4] - 2024-2025年冰雪季 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 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9.7%和16.6% [4] - 英国曼彻斯特的新特拉福德球场计划 预计建成后每年可带动城市新增游客180万人次 为英国经济带来73亿英镑额外收益 [4] 城市体育IP的布局与差异化战略 - 广东东莞加码“篮球之城” 在CBD中心规划建设篮球运动设施 [2] - 河南鹤壁瞄准匹克球新兴运动 举办2025鹤壁国际匹克球邀请赛 意在打造“中国匹克球之城” [2] - 城市体育名片打造需与本地经济特色结合 例如沿海城市湛江可发展跳水、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 [13] - 发展体育应因地制宜 避免同质化 龙舟等本土特色项目同样具备大众化潜力 [12] 赛事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与遗产转化 - 体育场馆需从“为赛而建”转向“为城而建” 将赛事遗产转化为长期服务城市的公共资产 [6] - 建议赛后将体育场馆开放给公众、学校、社团使用 并叠加举办演唱会、展览等综合活动 [9] - 广东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改造后将二层封闭空间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 赛后将全面向公众开放 经营模式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活动 [9] - 可以场馆群为核心 建设“体育商业综合体”与“体育主题街区” 带动餐饮、住宿、文创、夜经济发展 [9] 从赛事经济到体育产业链的延展 - 赛后各城市可推动从“赛事经济”到“体育产业链”的延展 利用赛事资源举办职业联赛、青少年赛事等 形成常态化体育氛围 [10] - 利用赛事带动的消费热度 推动运动装备制造、体育培训、康养健身、体育科技等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赛事+产业”的循环体系 [10] - 广东计划探索打造全省21地市“一城一赛”的赛事精品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 把汛期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量 [12] - 可依托“十五运会城市群效应” 共建湾区体育产业联盟、赛事联合体 实现品牌、资源和资本互补 [13]
运动“引力场”点燃消费热潮,时尚体育嘉年华圆满落幕
搜狐财经· 2025-11-03 23:16
活动概况与模式 - 活动于11月2日在青岛李沧区向阳路步行街举行,主题为“2025青岛时尚体育消费季时尚体育运动嘉年华”,包含十项体育挑战与展示项目 [1] - 活动全程免费向公众开放,设置了飞盘投掷、冰壶掷准、匹克球和棒垒球体验等兼具潮流与趣味的互动项目 [3] - 活动创造了“体育引流、消费转化”的沉浸式场景,通过低门槛、强趣味的互动形式,实现时尚体育与商圈流量的融合 [8] 参与情况与社会效应 - 活动吸引了从青少年到长者的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现场笑声、掌声与喝彩此起彼伏,奖励机制极大激发了参与热情 [3] - 活动将向阳路步行街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式城市运动公园”,为初冬的岛城注入了澎湃的运动气息 [1][3] - 市民体验后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有市民在体验匹克球后表示希望系统学习,体现了让体育融入生活、让体验带动消费的宗旨 [9] 产业联动与消费转化 - 活动专门设立了体育产业互动展示区,邀请了十家本地与时尚运动相关的体育企业及俱乐部参与展示 [6] - 展示内容涵盖专业运动装备、新兴健身课程及青少年体育培训,为市民带来了最新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信息 [6] - 许多市民在体验后对相关装备表现出兴趣,并现场进行咨询、体验和下单,实现了“即看、即体验、即消费”的无缝衔接 [6] - 这种模式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创新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8]
商务发布|山东融合赛事与会展 秋季掀起体育消费热潮
齐鲁晚报· 2025-10-18 17:59
活动启动与核心安排 - 山东省于2025年10月17日在青岛启动“购在中国·2025山东金秋消费季暨国际消费场景全球推广活动” [1] - 活动由山东省商务厅联合多个省级部门及青岛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启动仪式发布了“2025山东金秋消费季活动安排”、青岛“国际消费场景好评地图”等内容 [1] - 山东省体育局以“好运山东”品牌为核心,推进文体旅商融合,构建国际化体育消费场景 [1] 高端赛事引进与举办 - 今年以来,山东已举办42场国际性赛事 [3] - 威海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吸引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938名运动员 [3] - 国际柔道大奖赛有全球26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名选手参与 [3] - “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汇聚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名选手,组成8支船队 [3] - 山东还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室内风筝锦标赛、2025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威海站等高水平赛事 [3] 体育旅游场景打造与线路推广 - 山东坚持“体育+”融合发展,构建“体育赋能、场景消费”生态 [4] - 今年秋季将依托“沿黄、沿黄渤海、沿运河、沿齐长城”脉络推出8场“四沿”引领性赛事 [4] - 赛事涵盖武术、田径、定向、自行车等项目,并融入市集、文创、非遗、美食等消费元素 [4] - 国庆前夕,山东已推出11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串联知名景点、特色营地与体育赛事 [4] 会展平台搭建与品牌汇集 - 今年以来,山东成功举办第六届山东体博会,吸引476家体育企业、1200余个品牌参展 [5] - 体博会促成多家国外客商洽谈采购 [5] - 2025黄渤海城市体育联盟(烟台)消费季汇集国内外130余个品牌,展示千余种特色产品 [5] - 活动通过“赛+会+展+游”融合模式,提升城市消费热度与国际影响力 [5]
全运历史首次发行贵金属纪念币!十五运会中国龙加字银质纪念币正式发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7:09
纪念币发行核心信息 - 中国人民银行于9月25日正式发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国龙加字银质纪念币一套2枚,均为法定货币 [3] - 该纪念币是全运会66年历史上首次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 [1][5] - 发行仪式于9月28日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1] 纪念币规格与设计 - 纪念币规格统一为31.104克圆形银质纪念币,含纯银31.104克,直径38毫米,面额10元,成色99.9% [3] - 正面图案为长城,并分别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或"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中文字样及国名、年号 [3] - 背面图案统一为中国龙、祥云,并刊面额、重量及成色 [3] - 中国龙银币设计突出中国特色,正面长城宛如龙跃峰峦,背面祥云衬托飞腾的龙形 [5] 发行量与销售渠道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纪念币最大发行量为500000枚 [3] - "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纪念币最大发行量为10000枚 [3] - 相关特许商品将于10月起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官方合作伙伴及特许零售商的线上线下渠道公开发售 [7] 行业意义与公司角色 - 纪念币发行是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激活文体消费新动能的有效举措 [5] -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唯一经营贵金属纪念币的行业性公司,向赛事组委会及中国钱币博物馆捐赠了特殊证书编号的纪念币 [5][7] - 公司将持续通过发行纪念币见证国家发展重大事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5]
在中国体育“两个博览会”,看见美好生活的样子
新华网· 2025-09-15 07:11
行业发展趋势 - 体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主题为"体育聚能美好生活" 体现"体育+"融合发展不断深化[1] - 科技与文体旅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登山助力机器人等产品解决实际需求 节假日租赁经常断货[10] - 体育旅游作为两个"万亿产业"的碰撞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3.67万亿元 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5.8万亿元[15] 产品与服务创新 - 登山助力机器人采用人体工学框架和AI动态传感系统 能精准捕捉运动趋势 实现抬腿同步助力[9] - 啪啪运动科技搭建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为政府、场馆和学校提供智慧运营方案 打造"体育界的美团"平台[10][13] - 平台集聚体育培训、体育商品和赛事活动资源 开发省级工会体育服务平台 将传统礼品改为体育消费补贴[13] 市场与消费趋势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14条2025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 包括德阳市三星堆探秘、台州市无动力滑翔等户外运动线路[13] - 体育旅游由需求驱动 满足人们对情绪价值、兴趣消费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 创造美好的疗愈经济新形态[15] - 各地结合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 串联特色体育赛事和旅游项目 "跟着赛事去旅游"成为成熟模式[13] 文化推广与教育 - 博览会开展投壶、捶丸等传统体育项目体验 普及体育文化知识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5] - 奥运冠军参与展会活动 与观众现场对战并捐赠奥运金牌 成为青少年心中的榜样[3][5] - 全运会历史文化展和传统体育项目展演 激发公众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5]
“体育+”融合发展释放内需潜力
证券日报· 2025-09-11 00:24
政策导向与核心观点 - 政策提出深化行业融合发展,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推动体医融合,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农林、交通、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延伸产业链条 [1] - 体育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促进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发展对提振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未来“体育+”融合发展将呈现赛事与文旅商深度融合、数字体育新业态兴起、与更多产业复合经营三大趋势 [2] 融合发展模式与案例 - 各地积极探索商旅文体健融合,涌现生动案例,如哈尔滨利用亚冬会契机将“冷资源”打造成“热产业”,江西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上半年全省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近550亿元,同比增长9.17% [1] - 成都以“票根经济”模式整合赛事、演出、展会、景区等城市资源,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1] - 建议大力举办“跟着赛事品美食”、“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形成“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新风潮 [2] 发展路径与建议 - 推进融合发展需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统一政策标准,整合资源,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2] - 应着力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将多业态、多功能、多领域集成,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体育、智能健身等新业态,培育融合消费新增长点 [2] - 加快消费新场景建设,推动健身、演出等业态融入商业综合体,并通过完善促消费政策体系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2]
第六届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闭幕,共计476家体育企业参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8-25 15:34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展出面积36000平方米 折合标准展位1508个 吸引476家体育企业及1200余个品牌参展 [1] - 开展三天吸引全国34省125地市的3.67万人次海内外观众到场参观 [1] - 配套举办12场体育产业活动 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文旅购物等相关行业经济发展 [1] 展区设置与参展企业 - 启用三大展馆设置六大展区:智能健身器材 冰雪户外装备 智慧体育场馆设施 教育体育装备 球类及运动休闲服饰 体育+综合展区 [1] - 吸引泰山 英派斯(002899) 利亚德(300296) 海洋王(002724)等产业领军企业参展 形成覆盖体育全产业链的展示矩阵 [1] 配套活动与产业功能 - 举办山东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理事会 体育标准化研讨会 全民健身培训班等政企对接活动 [2] - 设置外贸优品展示区 汇聚俄罗斯Wildberries eBay等国际电商平台 举办国际采购商对接会 [4] - 来自38个国家126名境外采购商携健身器材 运动装备等需求与参展企业对接 [4][5] 体育科技创新成果 - 第六届中国体育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吸引18省份39所高校及136家企业提交166项创新方案 [3] - 智能跑步评估诊断系统获特等奖 游泳训练智能监控分析系统等2项目获金奖 [3] - 顽鹿竞技元宇宙骑行平台 智能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康复机器人等5项目获银奖 [3] 体育融合发展战略 - 推动体育与商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全链条体育产业生态平台 [2] - 联动临沂非遗展区及十余家热门旅游景区 举办山东省体育消费季暨临沂时尚体育节 [4] - 举办定向运动联赛 皮划艇公开赛等专业赛事 激活城市体育氛围 [3] 宣传推广成效 - 线上通过直播 短视频大赛等形式宣传 抖音话题讨论量达8000余万次 [6] - 近千家国家省市县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搭建融媒体矩阵 [6] - 线下广告覆盖10大核心场景 总体曝光量达2.9亿次 [6]
第六届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圆满闭幕
齐鲁晚报· 2025-08-25 05:34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展出面积达36000平方米 折合标准展位1508个 [1] - 吸引476家体育企业及1200余个品牌参展 覆盖全国34省125地市 [1] - 三日展期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3.67万人次 [1] 产业联动与经济影响 - 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 文旅 购物等相关行业经济发展 [1] - 配套举办12场体育产业活动 包含政策发布与资源对接功能 [1][2] -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理念 实现与商业 文化 旅游深度融合 [2] 展区设置与产业链覆盖 - 启用三大展馆设立六大展区 包括智能健身器材与冰雪装备展区 [1] - 形成覆盖健身器材 场馆设施 球类 服饰的体育全产业链展示矩阵 [1] - 以智能化 场景化 国际化为导向构建全周期体育产业生态平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