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达标之困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餐饮油烟噪声扰民难题,推动污染治理从“合规”走向“合需”
中国环境报· 2025-10-10 10:09
生态环境执法面临的挑战 - 当前生态环境执法中存在“达标之困”现象,即排污主体在噪声、废气排放等方面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但仍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干扰 [1] - 具体案例显示,某餐饮店排放虽达标,但因排烟管道老旧松动产生振动噪声,且排放口距居民楼仅20米,对居民造成影响,经更新净化设备与风机后,油烟排放浓度下降了60%,噪声明显降低 [1] - “达标之困”常见于交通噪声、商业空调噪声、餐饮油烟、工业集中区排放等领域,即使单项达标,在多源叠加或不利气象条件下仍可能引发投诉 [1] 执法理念与工作导向的转变 - 破解“达标之困”要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以“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目标”为导向,推动工作从“管违法”向“解难题”转变 [1] - 执法过程中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兼顾企业发展与群众权益,寻求各方可接受的“最优解” [2] - 需依法坚决制止恶意投诉和不合理要求,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 执法人员能力建设要求 - 需全面提升执法人员在宣传引导、帮扶指导和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2] - 宣传上应能向企业清晰阐释“达标不等于无扰”的现实原因,引导企业自觉加强污染防治 [2] - 帮扶上要能够指导企业精准溯源、制定整改方案,协助解决资金、审批、安全等实际困难 [2] - 沟通上需有效稳定群众情绪、化解企业顾虑,防止矛盾激化 [2] 体制机制与源头防治策略 - 要建立健全“解难题”的体制机制,将破解“达标之困”纳入年度执法重点,并与执法大练兵等活动有机结合 [2] - 应建立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形势、明确职责、协同推进,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模式 [2] -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源头加强防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严格落实分区管控、优化产业布局等,最大限度减少“达标之困”的产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