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遗赠协议
icon
搜索文档
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36氪· 2025-10-02 21:1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无子女、无配偶、无在世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离世后,其遗产的归属问题,核心在于“谁付出,谁继承”的原则,即对老人扶养较多的人有权主张继承遗产 [3][4][13] - 随着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24年末突破3亿,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协议养老等“去家庭化”方式成为新选择,年轻人更倾向于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和契约精神来规划养老 [20][21][24][25] 遗产继承的法律与实践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无遗嘱且无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收归国家用于公益事业,由民政部门管理 [10][16] - 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若对死者生前扶养较多,可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分得适当遗产,扶养力度的衡量包括物质支持与精神关怀等实质性投入 [10][11][18] - 上海徐汇区葛老伯离世后留下约430万元遗产(130万元存款保险金及一笔300万元存款和一套房产),其堂弟夫妇因每周探望、协助就医等扶养行为,经法院判决获得130万元,其余收归国有 [6][7][11][12] - 北京昌平区赵女士离世留下价值400余万元房产及110余万元现金,9名亲属主张继承,法院根据扶养力度判决现金由9人按份继承(其中送医频繁的叔叔占20%),房产收归国有 [14][15][16] 新兴养老模式 - 协议养老案例:北京顺义区阮大爷与同村刘某签署协议,由刘某负责其“生养死葬”,作为回报,阮大爷将名下财产(拆迁获380多万元补偿及560平方米五套安置房,总价值超千万元)遗赠给刘某,此方式体现了“去家庭化”养老的可行性 [21][22][23][24] - 当代年轻人养老观念转变,在社交平台上探索“以房养老”、抱团养老、旅居养老等多元方式,注重通过协议和第三方监管来置换养老服务,显示出对契约精神的信任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