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沙跨江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从一桥飞渡到“跨江发展”|大长沙·城长记
长沙晚报· 2025-10-06 08:57
文章核心观点 - 橘子洲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长沙湘江两岸长期依赖轮渡的历史,开启了长沙“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2][3][13] - 大桥建设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以约80万人次义务劳动在一年内完工,总投资约2000万元 [8][10][12] - 过江通道的建设是长沙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的缩影,从单一桥梁发展到15条过江通道,推动了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均衡发展 [14][15] 历史背景与建设细节 - 大桥建成前,湘江两岸依靠轮渡通行,日均渡运机动车达2000辆车次,行人每天平均5万人次,常因天气原因导致交通阻塞 [7][8] - 大桥于1971年9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1972年国庆前夕通车,原设计日车流量为5000台 [8][12][14] - 大桥实际投资1800万元,节省的200万元用于修建护坡、堤岸及湘江风光带雏形 [8] 城市发展与经济影响 - 大桥通车后,桥头的西长街在1979年成为长沙市首批开放的农贸市场之一,促进了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14] - 过江交通“大动脉”加速了东西两岸交融,推动长沙从“西文东市”迈向“一江两岸,均衡发展” [14][15] - 截至2025年4月,长沙已拥有15条过江通道,城市发展格局从“五一路时代”进入“湘江时代” [14][15] 档案价值与技术支持 - 长沙城建档案馆馆藏有1808年至今的各类城市建设纸质档案151.32万卷,照片档案44.22万张 [17][19] - 档案馆留存了包括橘子洲大桥在内的众多桥梁施工资料,其包含的设计图纸、结构参数等可为桥梁养护改造和应急抢修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20][21] - 档案数据有助于分析区域交通网络演变规律,为新桥梁选址和城市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21]
橘子洲大桥尘封半个世纪的档案唤醒城市记忆,15条过江通道见证长沙巨变
长沙晚报· 2025-10-05 09:36
今年4月30日,陪伴长沙人50多年的橘子洲大桥完成提质改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记录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情形。 被誉为山水洲城的长沙,一条湘江由南往北穿城而过,将长沙城划分为河东与河西。1972年国庆前夕,橘子洲 大桥(旧称长沙湘江大桥、湘江一桥)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湘江两岸长期以来依靠轮渡过河的历史。 一根根桥墩嵌入江心,如同时代的锚点,"一江两岸"格局自此打开,"一体两翼"时代乘势而来。在长沙市城市 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长沙城建档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图纸与卷宗,记录着这段沉甸甸的"城"长记忆。 在中国路桥技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无法想象50年前,修建一座大桥是何等艰难。在那个机械化程 度低的年代,要想完成这项当时的"超级工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 档案点击 "天堑变通途",半个世纪后依旧繁忙 "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使长沙和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长沙城建档案馆 内,可以看到一本由当时工程指挥部编写的《长沙湘江大桥技术总结》。泛黄的纸张,不仅详细记录了大桥的 正桥、引桥、桔洲(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