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交替观念

搜索文档
端午别名的由来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端午节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的详细分析: 端午节名称与内涵 - 端午节拥有端阳、端五、五月五、重五、重午、仲夏节等20余个别名,反映其作为"箭垛式"节日的复合文化特征[1] - 仲夏节是最早且最切合节日本质的名称,源自农历五月处于夏季中间的时令定位[1] - 节日内涵与夏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构成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夏至后阳气渐消引发古人防范意识[1][2] 历法系统关联 - 阳历夏至、干支历午月午日、阴历五月五分别代表三套历法系统对阳气极盛日的认定[4] - 端午名称最早见于西晋,指五月第一个午日(五月初一至十二),与"重午"(午月午日)形成双重时间标识[4] - 南北朝后三套历法习俗逐渐合流,节庆活动从整月浓缩至五月初五,名称统一为"端午"[4] 传统习俗体系 - 核心习俗围绕"留阳、争阳、辟邪"三大主题展开[3] - 留阳习俗包括采药(五月草药药效最佳)、铸镜(龙镜宝剑具神圣性)等物候利用[3] - 争阳习俗体现为赛龙舟、斗百草、摔跤等竞技活动,源自《隋书》记载的江南"斗力之戏"[3] - 辟邪习俗历经演变:战国兰汤沐浴→汉代五色丝→魏晋悬艾菖蒲→宋代雄黄酒,形成完整防疫体系[3] 历史演变轨迹 - 春秋战国时期节俗分散于整个五月,汉代开始向重数日(如五月五)集中[3] - 月令时代(先秦)节日多无固定日期,汉代历法精细化推动节俗日期固化[3] - 明清时期出现节期延长现象,如《红楼梦》记载贾府端午庆祝持续五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