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

搜索文档
火了2000多年的湘北城市,端午没去可惜了
36氪· 2025-06-05 11:45
文化旅游产业 - 岳阳作为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北枕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怀抱洞庭 [1] - 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连续20年举办国际龙舟赛,吸引全球顶尖代表队参赛,游客可免费观看 [2] - 屈子文化园每年举办祭屈大典,包含楚国祭祀舞、抬龙头、焚香叩首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2] - 屈子祠是全国唯一纪念屈原的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 - 岳阳楼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古建筑,保留清代形制,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4] - 君山岛以"白银盘里一青螺"著称,出产《红楼梦》中提到的"老君眉"和黄茶珍品君山银针 [7] 地方特色餐饮 - 汨罗牛角粽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采用"三粒寸"糯米和野生箬叶制作,搭配长乐甜酒形成特色饮食组合 [6] - 岳阳菜作为湘菜三大支派之一,以水产烹饪见长,"巴陵全鱼席"包含30道菜品,每道菜都有典故 [6] - 岳阳烧烤融合北方大串和湖湘香辣特点,烤牛油冠绝湖南,形成"北有淄博,南有岳阳"的行业地位 [7] 节庆经济 - 汨罗端午节的隆重程度比肩春节,保留龙舟竞渡、包粽子、唱老戏等传统习俗 [2] - 国际龙舟赛已成为汨罗标志性节庆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2] - 端午期间举办祭屈大典等文化活动,带动旅游消费 [2]
出圈海外!端午时令商品交了不少“新朋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3 14:28
端午时令商品海外市场表现 - 浙江嘉兴某粽子生产企业开发纯植物馅料素食粽子和低糖粽等细分品类 今年累计出口250余万只粽子 [1] - 粽子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 同时开拓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澳大利亚市场粽子出口额达240万元 增长明显 [1] - 义乌某工艺品企业香囊订单从前年15万个增至去年30万个 今年订单继续增长 [2] - 香囊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 越南等地区需求明显增加 [2] 企业国际化策略 - 嘉兴粽子生产企业通过直播展示制作过程 食品溯源和科普习俗 提升国外消费者认知 [11] - 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 结合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进行产品本土化改进 [11] - 粽子出口柬埔寨商超和网购平台 韩国市场大枣粽和豆沙粽受欢迎 [11] - 衢州某食品公司获得国外客户5年合作订单 金额达数百万元 计划向欧盟 东盟出口江南点心 [4] 产品创新与设计 - 义乌香囊企业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祝福元素 设计立体葫芦 柿子等款式 [13] - 葫芦形状寓意福禄 柿子寓意事事如意 成为今年爆款 [13] 政府支持与行业数据 - 杭州海关联合多部门开展"老字号开拓大市场"专项行动 支持传统食品出口 [15] - 浙江五香干 酱油 鸭舌等10多种老字号产品实现出口零突破 [17] - 17家黄酒等企业开拓秘鲁 新加坡 越南 马来西亚等新市场 [17] - 26家老字号开辟新出口渠道 [17] - 今年前4个月浙江食品出口132.8亿元 同比增长24.3% [17]
端午时令商品海外“圈粉”:粽子、香囊受青睐,“老字号”拓展新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6-02 17:37
端午时令商品国际市场拓展 - 浙江嘉兴某粽子生产企业通过手工包制、蒸煮、灭菌等多道工序生产粽子并出口全球,平均不到30秒完成一只粽子包制 [3] - 该企业联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端午文化日"活动,通过社交媒体推广粽子文化 [3] - 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结合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进行产品本土化改进,2023年累计出口粽子超250万只 [5] 传统工艺品海外需求增长 - 浙江义乌某工艺品企业的香囊产品吸引外国客商关注,产品绣有"纳福""喜乐"等字样并散发独特香味 [7] - 该企业香囊出口量从2021年15万个增长至2022年30万个,2023年订单继续增长,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 [9] 老字号食品出口突破 - 杭州海关联合多部门开展"老字号开拓大市场"专项行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出口 [11] - 浙江五香干、酱油、鸭舌等10余种老字号产品实现首次出口,17家生产企业开拓秘鲁、新加坡等新市场 [13] - 26家老字号企业开辟新出口渠道,2023年前4个月浙江食品出口额达13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3% [13]
参与古风巡游、观赏沉浸式情景剧 到博物馆过文化端午
四川日报· 2025-06-02 09:21
文化活动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诗润童心诗画端午"为主题举办活动,包括儿童诗乐演出 [2] - 成都博物馆举办皮影戏表演和操作体验活动吸引儿童参与 [4]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粽情端午 共话三国"系列活动,包含古风舞蹈、三国人物表演及传统杂技展示 [4] - 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呈现屈原与杜甫跨时空对话的诗歌文化场景 [4] - 金沙遗址博物馆安排金钱板、方言诗小品、相声、川剧变脸等传统曲艺表演 [4] 民俗体验 - 四川博物院邀请花艺师解读挂艾枝、悬菖蒲习俗,并指导观众制作艾草菖蒲花艺 [5] - 各大博物馆景区组织缝制艾草香囊、编织端午彩绳等民俗手工活动 [5]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沉浸式民俗巡游,游客可身着传统服饰参与互动 [4]
弦歌传千载 文脉润端阳(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甘肃高台龙舟赛 - 比赛水域海拔超过1200米 属典型的高原龙舟赛 1公里直道竞速考验选手体力与团队协作 [8] - 参赛队伍跨年龄段组建 实现"老带新"传承 460多名参赛人员中40岁以下占比超70% 年龄最小22岁 [8] - 比赛从12人小龙舟升级为国标龙舟 划手增至20人 赛道延长 竞技性增强 [8] - 水务局龙舟队以5分25秒成绩实现三连冠 虽比去年慢17秒但强调团队精气神 [8] - 未来计划开发龙舟体验项目 在保持竞技性基础上增强民间赛事魅力 [9] 湖北秭归端午文化 - 端午节分"头端午""大端午""末端午"三个阶段 分别侧重祭祀屈原 龙舟竞渡和放河灯活动 [10][11] - "三闾骚坛"诗社传承数百年 现有核心社员130多人 全县会员2500多人 出版诗集20多部 发表诗作1000多首 [11][12] - 农民诗人创作题材广泛 涵盖农事 时令等生活元素 秭归获"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12] - 端午诗会创新形式 融合农民诗人骚体吟唱与"屈原杯"诗歌大赛 成为全国性诗歌盛会 [12] 广东东莞龙舟民俗 - "起龙"仪式包含龙头开光 洗龙 点睛等环节 正丫村20多名青壮年参与传统流程 [13] - 龙舟月持续整个农历五月 中堂镇每三年举行扒标竞赛 非竞赛年开展龙舟巡游趁景活动 [14][15] - 中堂镇景吸引上百条龙舟 上万队员参与 观众达几十万人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名片 [15] 贵州惠水民族活动 - 巡游踩街由"游百病"习俗演变而来 包含枫香印染 苗族银饰等非遗展示 新增"布依族婚俗"方阵 [16][17] - 国家级非遗"好花红调"以118种调式融入方阵 涵盖情歌 婚俗歌等类型 [17] - 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 形成"民族文化长廊"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6][17]
爱国情,端午不变的底色(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端午文化内涵 - 端午习俗源于先民对抗疫病的抗争精神,包括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 [1] - 屈原故事融入端午叙事后,"安康"被赋予家国情怀维度,体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1] - 粽子、龙舟等习俗凝聚"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鸣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传统节庆物品如艾草花束、香囊文创等通过国潮设计成为时尚单品,展现年轻一代文化认同 [3] - 龙舟运动从节庆活动发展为日常水上运动,吸引20多个国家爱好者参与,体现文化自信 [3]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命名源自屈原《天问》,实现古今科技与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2] 时代价值体现 - 端午习俗通过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使爱国情转化为可触摸、能参与的生活方式 [3] - 传统节日承载中华文化价值观,持续滋养民族精神并激励发展 [2][4]
外军友人和中国维和官兵一起过端午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1 18:29
文化交流活动 - 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官兵与外军友人共同开展包粽子、过端午活动,体验中国传统风俗 [1] - 官兵们通过图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向外军友人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及屈原的爱国故事 [2] - 外军友人对包粽子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学习 [2][4] 文化传播效果 - 外军友人布莱布表示首次体验包粽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独特魅力 [4] - 维和官兵为执勤哨兵送去粽子并介绍端午节文化,获得外军哨兵的高度称赞 [6] - 活动加深了中国维和部队与各国友人之间的友谊与信任 [6] 活动意义 - 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有助于加强官兵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6] - 活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友谊的重要窗口 [6] - 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注入了温暖的文化力量 [6]
当甲骨文遇见端午节
河南日报· 2025-06-01 07:46
文化主题活动 - 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艾香沁韵·端午寻踪"活动,包含习俗探秘、诗词赏析、匠心手作等内容,吸引20组家庭参与[1] - 活动以端午节文化溯源为主线,通过图腾祭祀讲解、诗词赏析、甲骨文书写及艾草养生锤制作等环节展现端午文化内涵[1] - 殷墟博物馆推出"殷墟粽香寻古"特色社教活动,通过甲骨文书写"端午安康"及民俗讲解增强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 博物馆节日运营 - 安阳地区博物馆在端午节期间推出多样化活动,包括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粽情三国·童趣六一"主题活动及安阳博物馆的新展览[2] -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活动包含背曹诗免门票、佩彩缕祈安康、识汉隶赢香粽等互动项目,提升游客参与度[2] - 安阳博物馆推出"万木有灵——非洲雕塑艺术展"等新展览及"丝网书签"等亲子活动,强化文化体验属性[2] 用户反馈 - 参与者表示通过博物馆活动对端午文化有了更直观理解,并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1] - 市民反馈博物馆节日活动形式新颖,适合亲子参与,已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选择[2]
端午童戏 稚趣丹青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传统文化与现代节日的融合 - 端午节与儿童节结合,通过包粽子、制香囊、扎龙舟模型等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并传承民俗记忆 [2] - 历代画家通过婴戏图、节令画等艺术形式,将儿童端午活动定格于纸绢上,展现古代儿童生活的缩影 [2] 宋代端午童趣的艺术表现 - 苏汉臣《重午戏婴图》分为三部分:上部5名孩童表演登科及第剧情,寓意"五子登科";中部荷塘点明端午时令,寓意"连生贵子";下方20名儿童在庭院中嬉戏,共25名孩童象征"重五"之数 [2] - 画家通过精妙构思,将儿童形象与民俗细节结合,展现宋代儿童端午活动的多彩与欢娱,承载古人对家族昌盛的期盼 [2] 元代与清代的端午童趣画卷 - 元代《夏景戏婴图》以钟馗供案为视觉中心,描绘童子持端午扇、擎莲叶、戏蟾蜍的场景,将驱邪民俗转化为游戏场景 [3] - 清代金廷标《儿童斗草图》再现端午斗草活动,画面中孩童寻草、摘草、斗草,反映儿童对自然的认知与成长 [3] - 乾隆题画诗"赤子之心爱生意"表达成年人对童真时代的追忆,画卷体现长辈对儿童的关怀与护佑之情 [3] 端午童趣画卷的文化意义 - 端午童趣画卷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承载长辈对儿童的爱意与温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五瑞迎安康 清风送美德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端午扇文化的历史演变 - 端午扇早期主题以"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为主,用于驱瘟辟邪,后演变为"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龙船花)主题,兼具药用价值和视觉美感 [2] - 龙船花可能是蜀葵的俗称,因其颜色丰富被称为"五色蜀葵",宋代《蜀葵引蝶》扇面画描绘了紫色重瓣蜀葵,蜀葵叶还可制成绿色"葵笺"用于文人写诗 [2] - 宋代《狸奴婴戏图》将儿童、动物与端午花草结合,赋予扇面吉祥寓意 [2] 端午扇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发展 - 扇子既有"送走灾害"的寓意,也有"招来美德"的象征,唐太宗赐"青团镂竹大扇"开启端午赐扇习俗,宋代"青篦扇"工艺精巧,明代改为赐折扇 [3] - 现代孩童在扇面绘制漫画人物等非传统题材,虽淡化时间性特点,但仍传承文化内涵,扇子作为祝福载体通过清风传播愿望 [3] 端午扇的材质与工艺 - 唐代"青团镂竹大扇"由竹丝制成,宋代"青篦扇"延续竹丝工艺,宋徽宗《听琴图》中的竹丝扇体现工艺与自然之美 [3] - 蜀葵叶可研汁染纸制成"葵笺",其绿色调适合文人写诗唱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