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研究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信使”
经济日报· 2025-10-22 11:28
据了解,该研究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 提供了新方向。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林莽研究员指导,王锦团 副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陈志铭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科学分析,识别出来自碳质 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科研人员认为这些碎片是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发生熔融后快速冷 却结晶的产物。该研究系统地建立了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相关成果的论文于北京时间10月 21日凌晨3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但由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质活 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较稀少的碳质球粒陨石。而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 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
【新华社】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陨石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新华社· 2025-10-21 11:11
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富含水和有机质等生命关键物质。研究人员 提出,该发现不仅表明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还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在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科学分析中,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 物,而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该成果 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 贡献,这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人员介绍,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但由于地球 大气层和地质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 占比不足1%。而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等组成的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科学 研究,识别出来自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科研人员指出这些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 ...
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陨石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新华社· 2025-10-21 08:10
研究核心发现 - 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分析,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1] - 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 [1][2] - 该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1] 陨石的科学价值与月球环境优势 - 陨石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 [1] - 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占比不足1%,难以在地球完好保存 [1] - 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1]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等组成 [1] - 识别出的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后,发生熔融并快速冷却结晶的产物 [1] - 该研究系统地建立了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 [1] 对月球水来源及太阳系物质迁移的启示 - 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富含水和有机质等生命关键物质 [2] - 发现表明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 [2] - 该发现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2]
星石为媒:海外华媒吉林观“石”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4:47
中新网吉林9月15日电 题:星石为媒:海外华媒吉林观"石"记 中新网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内,天外来客静卧于辉光之中。韩翃平凝视着玻璃展柜中黑褐色的巨石,希望能感受 到来自宇宙的信息。 近日,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专程到此参观1976年落下的"吉林一号"陨石。 该陨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重1770公斤。1976年3月8日,吉林地区发生一场陨石雨,共回收较 大陨石138块。"吉林一号"陨石落地时产生的震波,被地震台站记录,相当于1.7级地震,为科研提供了 重要数据。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陨石博物馆)馆长牛成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介绍,建馆以来,馆方已与多家科研机 构建立合作。"陨石被视为'宇宙使者',是全人类的科学遗产。" 海外华媒在参观吉林一号陨石。 苍雁 摄 科研合作之外,吉林陨石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据介绍,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来自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该馆也收藏了来自阿根廷、乍得、墨西哥、俄罗斯等国的陨石标本,丰富了馆 藏与研究资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 ...
今天凌晨,北京多区居民睡梦中被巨响惊醒!科学解释来了
央广网· 2025-05-31 14:17
天文现象观测 - 2025年5月31日2时51分北京夜空出现火流星现象 伴随强烈光亮和巨响 通州、顺义、怀柔等多区居民均有感知 [2][6] - 中国科学院大学流星多站视频监测网成功记录该事件 兴隆观测站捕捉到完整影像 显示典型绿色焰火特征及剧烈爆炸过程 [2][6] - 该现象与5月28日广东茂名观测到的火流星具有相似特征 均产生显著声光效应 [6] 监测技术体系 - 流星监测网络覆盖北京周边20万平方公里 包含兴隆观测基地、武清观测站等4个站点 实现多角度同步观测 [6] - 系统具备自动数据采集与计算功能 可精准还原流星飞行轨迹 为陨石搜寻提供科学依据 [6] 科研价值分析 - 未燃尽的火流星残骸可能形成陨石 轨迹数据助力科研团队开展定向搜寻 [6] - 陨石样本可用于实验室研究 包括岩石成分分析、同位素检测及生命迹象探索等地面观测无法实现的项目 [6] - 通过逆向追踪技术可反推天体运行轨迹 探究彗星/小行星活动特征 为太阳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线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