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随机数质量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司法部没收12.7万枚比特币,所谓绝对安全的加密钱包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搜狐财经· 2025-10-27 13:07
案件核心概述 - 美国司法部于2025年10月完成史无前例的资产没收行动,从柬埔寨太子集团没收了价值高达150亿美元的比特币 [1] - 此次行动是美国司法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加密货币没收案 [1] - 被没收的比特币并非存储在受监管的交易所,而是分散在犯罪集团创始人陈志个人控制的非托管钱包中 [1] 涉案主体与犯罪手法 - 案件主角为拥有英国和柬埔寨双重国籍的商业巨头陈志及其控制的太子集团 [3] - 美国司法部指控陈志自2015年起,利用太子集团在30多个国家的商业网络作为掩护,在柬埔寨建造并运营至少十个专门从事诈骗的"强制劳动园区" [3] - 美国财政部估计,过去几年美国因网络投资诈骗造成的损失超过30亿美元,仅2024年一年,美国人因东南亚诈骗活动就损失了6.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6% [3] - 太子集团建立复杂洗钱体系,使用"喷洒"技术将大笔赃款拆分到成百上千个新比特币地址,再通过"漏斗"技术将分散资金重新汇集到少数核心资金池地址 [3] 技术漏洞与破解手段 - 执法部门可能通过内部人员配合获取钱包助记词或私钥备份 [6] - 技术层面存在致命缺陷,这些钱包可能使用了存在弱点的伪随机数生成器,其种子仅设置为32 bit整数,导致私钥空间大小仅为2^32,远低于正常的2^256,从而可被暴力搜索破解 [6] - 2024年"MilkSad"白帽行动系统性地梳理了这些"弱随机数钱包"的生成机制,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生成指纹 [6] - 执法部门整合暗网情报、交易所KYC数据和跨境资金流动记录,构建了从受害者到犯罪集团的完整证据链 [6] 随机性质量与安全漏洞 - 比特币私钥安全的核心在于随机性质量,一旦随机性不足,可预测性显著增加,暴力破解范围变小 [8] - 弱随机数导致的加密资产损失早有先例,2015年黑客组织Blockchain Bandit利用故障的随机数生成器成功盗走超过5万枚ETH [8] - Milk Sad研究发现,在2020年11月5日的历史高点,弱随机性钱包上存储的比特币累计数量曾超过10万枚 [8] - 即使漏洞被公开,至今仍有人继续向这些已知的弱地址转账 [9] 美国政府对比特币资产的策略转变 - 与以往通过拍卖处理没收比特币的方式不同,2025年3月美国白宫签署行政令,建立了国家比特币储备,规定放入储备中的BTC"不得出售",将其定位为用于长期目标的战略国家资产 [11] - 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推进H.R. 5166法案,要求财政部建立明确协议以说明联邦政府将如何保管数字资产,并规定在法案生效后180天内提交详细的公共计划 [11] -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国政府正将比特币视为类似黄金的战略储备资产,通过构建"链上资产监管闭环"逐步建立其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11] 行业安全启示与建议 - 事件表明所谓的"去中心化安全神话"并非坚不可摧,安全是制度与法律的共同产物 [14] - 为确保加密资产安全,应优先使用经过时间与社区验证、开源且经审计的非托管钱包,有条件的用户应优先使用硬件钱包以隔离私钥生成与网络风险 [14] - 助记词与私钥必须严格保密,永远不要向任何人透露,建议手写助记词并存放在安全的离线位置,使用不锈钢助记词板防潮防火防腐,并在2~3个安全地点进行多点备份 [14][16] - 用户需警惕钓鱼与恶意插件,公钥可以公开,但访问钱包或签名时务必核实链接,避免安装未知来源的插件或App [16] - 区块链分析公司Elliptic调查显示,太子集团仅通过"汇旺担保"这一渠道就处理了至少20亿美元的交易总额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