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雅思考试商业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最贵英语考试,要破产了
投资界· 2025-05-18 15:56
雅思考试市场现状 - 雅思考试在中国大陆的报名费为2170元,仅次于中国香港的2402元,位居全球最贵行列 [5][8][11] - 2011年至2020年间,雅思考试报名费用上涨八次,从1680元涨至2170元 [5][8] - 中国大陆考生频繁重考,部分考生选择跨国考试以规避国内"压分"现象 [5][11] 雅思考试运营模式 - 雅思由剑桥大学考试院、英国文化协会和IDP教育集团三方联合运营,分别负责命题和全球考务 [13] -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大陆独家运营雅思考试,与教育部考试院合作 [14] - 2024年雅思全球年考试量达400万场,其中23%来自中国大陆与美国市场 [14] 英国文化协会财务状况 - 英国文化协会2024财年教学与考试收入7.04亿英镑,占总收入71.2%,创十年新高 [17][20] - 2020年疫情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至4.48亿英镑,较前一年下跌近四成 [17] - 2024财年净亏损0.66亿英镑,自由储备跌至-0.43亿英镑 [23][24] IDP教育集团市场策略 - IDP教育2022财年雅思考试收入从3.26亿澳元跳涨至5.11亿澳元,增长超五成 [28][30] - IDP教育宣布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计划到2028年占据40%市场份额 [31] - 2021年英国文化协会将印度雅思业务出售给IDP教育,后者独占印度市场 [28] 英国文化协会危机应对 - 英国文化协会向英国政府申请2.6亿英镑商业贷款,每年需支付1400万英镑利息 [23] - 协会采取裁员、撤出40多国业务、出售艺术藏品等措施自救 [28] - 因报价过高失去英国政府"图灵计划"外包合同,合同收入缩水近九成 [21]
中国最贵的英语考试,开始闹破产了?
虎嗅APP· 2025-05-15 21:03
雅思考试行业分析 一、雅思考试的市场现状 - 雅思考试在中国市场定价高昂,报名费达2170元,仅次于中国香港的2402元,位居全球第一梯队[15] - 2011-2020年间雅思报名费上涨八次,从1680元涨至2170元,成为主流考试中最昂贵项目[8][11] - 中国考生面临严苛评分和频繁重考,部分选择跨国考试以规避国内"压分"现象[7] 二、雅思的商业模式 - 雅思由剑桥大学考试院命题,英国文化协会和IDP教育集团负责全球运营,形成"出题+市场"分工模式[18] - 中国大陆市场由英国文化协会独家运营,2024年全球400万场考试中23%来自中美两地[18][21] - 中国连续13年蝉联全球最大雅思市场,是核心收入来源[18][21] 三、英国文化协会的财务危机 - 英国文化协会2024财年教学与考试收入7.04亿英镑,占总收入71.2%,创十年新高[21][22] - 2020年后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净亏0.66亿英镑,自由储备跌至-0.43亿英镑[27][28] - 被迫出售印度雅思业务给IDP教育,并面临IDP进军中国市场的竞争威胁[28][29] 四、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IDP教育2022财年雅思收入从3.26亿澳元跃升至5.11亿澳元,增长超50%[28] - IDP计划抢占中国40%市场份额,打破英国文化协会的垄断地位[29] - 英国文化协会因脱欧失去欧盟教育项目合约,合同收入较2019年缩水90%[25]
中国最贵的英语考试,开始闹破产了
36氪· 2025-05-15 11:27
雅思考试市场现状 - 雅思考试在中国大陆报名费达2170元,位居全球第二高,仅次于中国香港的2402元,日本考区最便宜仅需1394元 [8] - 2011至2020年间雅思报名费上涨八次,2020年达2170元峰值后维持高位冻结 [2][5] - 中国大陆考生占全球雅思年考试量400万场的23%,连续13年蝉联全球最大市场 [9][5] 雅思商业模式 - 雅思由剑桥大学考试院命题,英国文化协会和IDP教育集团分区域运营考务,中国大陆由英国文化协会独家运营 [9] - 英国文化协会2024财年教学与考试收入7.04亿英镑,其中雅思考试230万场,占比71.2%创十年新高 [13][16] - IDP教育2024财年雅思业务收入4.85亿澳元,计划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争夺40%份额 [21][24] 英国文化协会财务危机 - 2024财年净亏损0.66亿英镑,自由储备跌至-0.43亿英镑,较2019财年1亿英镑储备严重恶化 [16][17] - 疫情导致2021财年收入暴跌至4.48亿英镑(同比降40%),被迫借贷2.6亿英镑并支付年息1400万英镑 [12][16] - 出售印度雅思业务给IDP教育,合同收入从2019年峰值缩水90%至3400万英镑 [15][21] 考生成本与行为 - 中国考生平均需多次重考,单次考试成本包含改期费、复议费等附加收费,跨国考试现象普遍 [2][5][8] - 备考产业链延伸至AI算命、吉利日期选择等非传统方式,反映考试高压力与高投入特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