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成长

搜索文档
关注青少年成长 青穗志愿服务队多地开展健康服务
南方农村报· 2025-07-14 15:01
青少年健康服务活动 - 广东医科大学青穗志愿服务队在湛江市霞山区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3] - 活动形式包括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趣味运动等,旨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3] - 活动采用"调研+服务"形式,第一批志愿者在人群密集区域开展青少年健康状况调研[5][6] 调研内容与结果 - 调研内容涵盖运动习惯、饮食结构、体重管理等专项问题[6] - 问卷设计专业,涉及每周运动时间、BMI指数等健康指标[7] - 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家长反馈问题设计专业并引发对子女运动量的关注[7][8] 健康服务摊位设置 - 第二批志愿者在步行街设置四大功能区:身体扫描站、饮食知识互动区、趣味挑战区、健康承诺区[9][10][11] - 身体扫描站提供身高体重测量和BMI指数分析,并给出专业建议[12][13] - 饮食知识互动区通过卡片游戏和讲解员示范,传授健康饮食知识[15][16] 趣味活动开展 - 趣味挑战区反响最热烈,包括跳绳、折返跑、深蹲等运动项目[17][18] - 参与者包括独自挑战的青少年、结伴而来的小学生和家长陪同的儿童[18] - 志愿者为完成挑战者发放精美礼品,并在活动中科普运动重要性[19][21][22] 活动效果与反馈 - 活动将健康知识与亲子互动结合,营造了欢乐的学习氛围[22][23] - 参与者与志愿者在健康承诺便笺上留下寄语,表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祝愿[24][25][26] - 活动获得家长积极反馈,认为专业建议有助于改善子女健康状况[14]
用心守护那一抹光(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29 06:03
教育理念与现状 - 核心观点: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户外活动不足、运动空间受限的问题,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小胖墩"、"小豆芽"、"小眼镜"现象普遍 [1] - 具体表现:部分学校因场地狭小限制学生课间活动,高楼层学生无法参与操场运动 [1] - 社会影响:运动空间压缩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更阻碍其全面发展 [1] 改革措施与实践 - 时间调整:多地中小学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增加活动时长 [1] - 空间创新:利用走廊、楼道改造为"迷你运动角",推广"微运动" [1] - 角色转变:教师从管理者变为参与者,学生自主设计课间游戏并管理安全 [1] - 目标导向:通过"时间加法+空间翻样+内容变化"实现"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育人效果 [1] 教育理念争议 - 认知偏差:部分教育者认为限制活动可保障安全或提高分数,存在短视倾向 [2] - 共识形成:越来越多声音强调运动对体质改善、规则意识培养和创造力激发的作用 [2] - 辩证关系:玩与学非零和博弈,科学引导可同步提升健康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 [2] 政策与行动方向 - 政策要求: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杜绝"不出汗体育课"和阴阳课表 [3] - 发展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平衡知识学习与身体锻炼 [3] - 方法优化:减少标准答案依赖,包容试错留白,尊重教育规律 [3] - 精神培养:通过运动培育好奇心、热爱、自信和担当等品质,塑造民族未来底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