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少年抑郁
icon
搜索文档
孩子抑郁了 家长如何做好“坚实后盾”
中国青年报· 2025-08-23 04:46
青少年抑郁症现状 - 儿童青少年首次确诊情绪障碍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 [3] - 不足三成家长会在孩子首次主动求助时带其就诊 [3] - 家属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和不知如何求助是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 [3] 早期症状识别 - 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易怒暴躁、不明原因头疼胃疼、失眠或嗜睡、食欲下降、社交回避 [7] - 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社会功能需及时就诊 [7] - 手机过度使用和暴躁冲动可能是抑郁表现而非单纯叛逆 [7] 家长认知误区 - 家长常将症状误判为青春期叛逆或厌学 [6] - 病耻感导致家长否认疾病存在 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8] - 部分家长认为药物损害大脑发育 仅靠作息运动即可解决 [9] 家庭支持策略 - 家长需稳定自身心态 避免过度焦虑或自责 [11][16] - 每日15-30分钟陪伴(散步/看剧/做饭)有助于康复 [17] - 允许情绪发泄(如哭泣、捶枕头)但不鼓励自伤行为 [16] 治疗康复管理 - 抑郁症康复是漫长过程 需要全病程管理 [7][15] - 家庭心理咨询和正念训练可提供辅助支持 [16] - 规律作息管理和手机使用控制是重要干预手段 [17] 社会功能恢复 - 学业压力(课程难度、作业量)和社交关系破裂是主要诱因 [4][6] - 停学休整可作为缓解压力的阶段性措施 [12] - 通过兴趣爱好(如绘画、语言交流)转移注意力有助于情绪改善 [17]
“五一”假期:关注青少年抑郁,给心灵放个假
搜狐网· 2025-05-02 20:12
青少年抑郁问题分析 - 青少年抑郁在假期期间表现隐蔽 可能出现沉默寡言 失去兴趣 作息紊乱 食欲异常等症状 这些信号易被误认为假期综合征[1] - 青少年抑郁表现与成人不同 常通过身体不适或行为问题呈现 如头痛胃痛 叛逆厌学 沉迷网络等[1] 假期心理压力源 - 社交压力来自同学聚会和社交平台比较 易使内向青少年产生焦虑[2] - 家庭期待压力表现为假期补习安排和成绩话题 将放松期变为加压期[2] - 信息过载压力源于虚拟世界刺激 与现实生活反差导致孤独感和虚无感[2] 假期心理守护措施 - 家长应减少成绩评判 关注努力过程 采用开放式提问促进沟通[3] - 创造专属陪伴时间 通过旅行 户外活动或共同兴趣建立亲子联结[3] - 采用情绪对话技巧 避免说教否定 用共情语言建立信任关系[3] 科学干预方案 -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 自我否定 睡眠障碍需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介入[5] - 解郁除烦胶囊作为中成药 可改善抑郁焦虑症状 缓解相关躯体不适且无成瘾性[5]
医者说|运动,是青少年抑郁的天然“阻断剂”
澎湃新闻· 2025-03-25 22:24
医者说|运动,是青少年抑郁的天然"阻断剂" 澎湃新闻记者 蒋立冬 AI创意 "写完作业就躺着刷手机"——这是许多青少年的日常。然而,这种习惯可能正在悄悄侵蚀他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抑郁症有低龄化的趋势,青 少年抑郁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4年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约2%,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学业压力与电 子产品的双重夹击下,青少年久坐时间激增,运动时间锐减。 最新研究揭示:久坐是抑郁的"隐形推手",而运动则是天然的"情绪保护伞"。如何用科学的方式为青少年心理"松绑"?答案或许就藏在日常的行 动中。 屏幕:抑郁的"隐形推手"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一些青少年选择逃避现实,转而沉浸于虚拟的屏幕世界中。研究显示,屏幕时间(包括看电视、使用 电脑和移动设备)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累积的总屏幕时间,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时间,与感知压力和抑郁 症状的增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花费在屏幕上的时间越多,他们就越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一项追踪504名芬兰6-9岁儿童 (随访至15-16岁)的研究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