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产业分工格局

搜索文档
对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生产的新认知(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1
二里头文化青铜冶铸产业特征 - 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作坊规模宏大,核心区域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从二期至四期持续集中生产青铜器[1] - 青铜冶铸生产呈现早期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规范的发展特点,四期形成铜锡铅合金为主的礼器传统和复合陶范铸造技术[1] - 遗址存在"硫化铜矿冶炼—粗铜精炼—青铜合金化"全流程工艺,发现硫化矿冶炼渣、冰铜等关键冶铸遗物[2] 青铜产业分工与技术发展路径 - 商代已形成冶炼与铸造分工格局,但二里头遗址冶铜与铸造遗物共存,显示产业分工形成过程[3] - 硫化铜矿冶炼遗物发现推翻学界"早期优先利用氧化铜矿"假设,证实中国较早掌握硫化矿冶炼技术[3] - 陶范铸造技术、合金技术及生产规模呈现进步性连续发展,为三代青铜礼器制度奠定基础[5] 矿料来源与资源调配体系 - 使用三处矿料来源:中条山铜料、中国北方铜铅料、郑州商城同款高放射性成因铅料[4] - 二里头文化四期华北地区矿料使用激增,但中条山铜料持续利用至二里岗时期[4] - 晋南地区金属资源长期支撑王都生产,体现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5] 产业历史地位与社会功能 - 青铜冶铸技术传统与组织管理共同构建"礼乐中国"物质基石[5] - 青铜器生产规模在四期大幅上升,反映王权对资源的远程控制能力[4] - 青铜礼器成为早期国家通过礼制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载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