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

搜索文档
对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生产的新认知(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1
二里头文化青铜冶铸产业特征 - 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作坊规模宏大,核心区域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从二期至四期持续集中生产青铜器[1] - 青铜冶铸生产呈现早期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规范的发展特点,四期形成铜锡铅合金为主的礼器传统和复合陶范铸造技术[1] - 遗址存在"硫化铜矿冶炼—粗铜精炼—青铜合金化"全流程工艺,发现硫化矿冶炼渣、冰铜等关键冶铸遗物[2] 青铜产业分工与技术发展路径 - 商代已形成冶炼与铸造分工格局,但二里头遗址冶铜与铸造遗物共存,显示产业分工形成过程[3] - 硫化铜矿冶炼遗物发现推翻学界"早期优先利用氧化铜矿"假设,证实中国较早掌握硫化矿冶炼技术[3] - 陶范铸造技术、合金技术及生产规模呈现进步性连续发展,为三代青铜礼器制度奠定基础[5] 矿料来源与资源调配体系 - 使用三处矿料来源:中条山铜料、中国北方铜铅料、郑州商城同款高放射性成因铅料[4] - 二里头文化四期华北地区矿料使用激增,但中条山铜料持续利用至二里岗时期[4] - 晋南地区金属资源长期支撑王都生产,体现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5] 产业历史地位与社会功能 - 青铜冶铸技术传统与组织管理共同构建"礼乐中国"物质基石[5] - 青铜器生产规模在四期大幅上升,反映王权对资源的远程控制能力[4] - 青铜礼器成为早期国家通过礼制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载体[6]
米诺斯文明何以魅力长存(文化只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1 09:10
米诺斯文明的技术创新 - 米诺斯人是青铜时代的技术先驱 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冶金技术 并广泛应用于凿、斧、钻、锯、剑、矛等产品制造 [1] - 展览展示了高质量青铜器和双面石模具 证明其铸造工艺已达到高峰 [1] - 古希腊先民将先进技术视为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不断追求工艺精进与应用突破 [1] 米诺斯文明的海洋贸易与经济网络 - 米诺斯人构建了发达的海洋贸易网络 进口金属、宝石等原材料 出口陶器和黄金珠宝首饰等 [2] - 深度融入东地中海经济圈 为日后古希腊大规模海外拓展和商业繁荣提供了源动力 [2] - 展现出面向海洋的开拓勇气和构建商业网络的智慧 对资源流动有深刻理解 [2] 米诺斯文明的跨文化交流与创新 - 米诺斯文明与其他文明互动交流 彩陶、首饰、石器、印章等体现了地中海文明乃至远方其他文明的印记 [2] - 卡马雷斯风格陶器薄如蛋壳 源于巴比伦的造粒技术让黄金饰品更加精致 [2] - 克里特工匠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元素 融入本土实践 催生出灿烂成果 [2] 米诺斯文明的艺术成就与人文精神 - 米诺斯建筑、雕塑、绘画艺术达到高峰 善于刻画人体矫健形态 流露出对生命力与形体美的崇敬 [3] - 对美的自觉追求和将艺术融入生活 为后世希腊古典艺术的辉煌奠定基石 [3] - 文明的昌盛不仅在于物质和技术发达 更在于精神和审美的高度 [3] 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 米诺斯文明的核心基因植入随后兴起的古希腊文明 绽放出理性与艺术之光 [5] - 展览深度挖掘文物蕴含的当代价值 展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5] - 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突破跨文化障碍 [5]
国泰货运顺利护送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赴澳大利亚参展
环球网· 2025-06-30 14:22
运输任务概述 - 公司承担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从西安经香港运往澳大利亚珀斯的国际运输任务 [1] - 运输任务为《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主题展览服务 展览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 联合多家机构打造 [1] - 运输过程全程闭路电视监控 由专业团队严格把控 [1] 运输方案细节 - 公司基于"特殊货物运送"和"贵重物品运送"两个专业方案 为文物量身定制专属运送方案 [1] - 方案涵盖存放 运送 交付全环节 确保安全完成 [1] - 文物从西安先运至郑州 再经香港枢纽转运至珀斯 [2] - 全程使用GPS追踪系统实时监控西安至郑州段运输 [2] 装载与安全保障 - 根据客户装载图纸制定专属集装方案 所有文物通过安全防护网及绑带固定 [3] - 专业装载人员现场指导 团队同步监管 确保起飞降落时影响最小化 [3] - 地面运输全程实时监控 [3] 展览与文物价值 - 近半数参展文物首次离开中国展出 大部分为澳大利亚首次亮相 [3] -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22日 展品包括兵马俑 古代兵器 青铜器等珍贵文物 [3] - 展览结束后公司将于2026年将文物运返西安 [3] 公司能力与价值体现 - 任务展现公司在特殊货物运输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 - 彰显"专业成就可能"的核心价值 [2] - 涉及香港 内地 澳大利亚三地团队与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 [2]
山西商周时期青铜艺术“走进”匈牙利 展现中国古代青铜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黄河青铜之美——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山西的青铜艺术",以"数媒+仿制品+图片"形式呈现中国青铜艺术 [1] - 展览由山西博物院和匈牙利美术大学联合主办,将持续至2025年7月31日 [2] 展览内容 - 展览聚焦商周时期山西青铜艺术,从造型之美、纹饰之韵、铭文之意及工艺之巧四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和黄河流域文化 [1] - 展品包括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龙形觥和鸮卣,其中鸮卣因"小鸟"造型引发当地民众围观 [1] 文化意义 - 展览旨在搭建中匈文明对话桥梁,青铜器纹饰与铭文承载着东方"和合共生"哲学思想 [2] - 匈牙利美术大学副校长表示中国青铜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为师生提供学习欣赏中国青铜器的机会 [1] -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提到匈牙利学者以欧洲艺术教育视角与中国同行共同解读青铜文明密码 [1]
“能”与“耐”(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核心观点 - 真正的能耐需要"能"与"耐"的辩证统一,既有向外突破的锐气,又有向内沉淀的韧性 [1] - 中国古代匠人和现代科学家通过长期专注和反复论证,成就了稀世珍宝和国之重器 [2] - 当下存在有能无耐或能强耐弱的现象,表现为追求短期功利、缺乏恒心和韧性 [3] - 成长和成功需要锐意进取和持之以恒的结合 [4] 行业现象 - 部分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只图赚快钱、快赚钱,不愿艰苦创业创新,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 - 部分学者坐不住冷板凳,不愿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喜欢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甚至学术造假 [3] 历史案例 - 中国古代匠人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手工雕刻细纹蜡模需耗费数月 [2] - 清代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重万斤,工匠轮班雕刻数年完成 [2] - 当代"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从构想到建成历时22年,科学家反复论证方案 [2] 反面案例 - 明代徐渭才华横溢但因屡试不第、命途多舛而精神崩溃,最后疯癫自残 [3] - 弗莱希曼和庞斯急于发表未充分验证的冷核聚变研究成果,最终被认定为"科学乌龙" [3]
周原:关于家园的故事丨从长安到敦煌(2)
经济观察报· 2025-06-04 09:04
周原遗址概况 - 周原遗址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 东至扶风许家河 西至眉麟公路 北至岐山脚下 南至扶风纸白和岐山范家营 [2] - 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为周人核心聚居地 具有北倚岐山 南临渭水 东滨漆水的优越地理条件 [2] - 作为周人祖庙所在地 即使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后 重大祭祀活动仍在此举行 [3] 周族起源与发展 - 周族始祖后稷(弃)因农业贡献被尊为谷神 其迁徙历程记载于《诗经·緜》 [7][9] - 古公亶父率部从豳地迁至周原 建立城郭邑落 奠定周族壮大基础 [9][10] - 先周时期已形成61处专业化手工业作坊区 包括铸铜 制骨 玉石器等产业 [18] 手工业与经济体系 - 云塘制骨作坊占地六万平方米 21号灰坑出土8000多斤骨料 来自1306头牛 显示规模化屠宰业存在 [20] - 制骨产业链分工明确 原料经初步分割后定向配送 骨器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 [18][19] - 畜牧业发达 《诗经·无羊》记载"三百维群"的羊群和"九十其犉"的牛群 [22] 礼乐文明与青铜文化 - 周原发现百余次青铜器窖藏 多属西周晚期贵族仓促埋藏 反映犬戎入侵历史 [30] - 微史家族青铜器铭文记载其殷商遗民身份 及世代担任周朝史官的历程 [33][34] - 编钟采用"一钟双音"技术 凤鸟纹标记侧鼓音 甬钟形制显示诸侯级礼乐规格 [36][38] 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 - 召陈遗址F3建筑采用磉墩技术 将柱础稳定技术应用时间前推一千多年 [45][46] - 出土菱形汉白玉饰件及重环纹瓦当 建筑装饰与青铜器纹饰风格统一 [49][51] - 2024年考古确认三重城垣结构 王家嘴一号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 为先周时期最大夯土建筑 [55]
文物上“新”共赴跨越时空文化之旅 百姓乐享假日“文化大餐”
央视网· 2025-05-03 15:01
中国考古博物馆情况 - 假期博物馆是热门目的地,中国考古博物馆更新部分文物并推出系列新活动邀观众开启文化之旅 [1] - “五一”假期前两天该馆达最大观众承载量,每天5500张门票均被预约完 [3] - 提前上新一批涵盖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品类的文物 [3] - 展出2007年出土于新疆伊犁河谷的西汉青铜壶,是此类器物在伊犁地区首次发现,具汉代中原风格,见证古代民族交融 [5] - 提醒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渠道预约,实名核验后进馆参观 [9] - “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活动普及最新考古成果,首场展示“太保墉燕”铭文 [9] 河北博物院情况 - 河北省3家博物馆联动,在河北博物院推出精品珐琅文物展,明清两代190多件(套)珐琅珍品集中亮相 [10] - 珐琅器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复精美、色彩绚烂夺目,经明清融合创新形成独特东方艺术风格,明代景泰年间工艺达巅峰,清代装饰更繁复 [12] - 展品中清代“铜鎏金珐琅太平有象”精致美观,寓意“天下太平” [12] - 展览持续至7月底,观众实名预约进馆后免费参观 [12]
云南河泊所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脉络
新华网· 2025-05-01 18:06
考古发现 - 河泊所遗址入选中国202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2] - 遗址既是古滇国都邑,也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出土封泥、简牍、建筑基址等实证串联起中国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历史脉络 [2] - 遗址西部发现密集的居住区、祭祀区和手工业区,出土"滇国相印"封泥与青铜器、陶器等遗存,首次确认这里是古滇国的政治中心 [2] 遗址布局 - 遗址东部发现宽约12米的道路、大型官署建筑基址、城墙遗迹以及"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封泥,证实为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3] - "一址双城"格局保留古滇国都邑文化基因,同时展现汉王朝推行郡县制的治理智慧,体现中央政权"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4] 出土文物 - 发现简牍5万余枚,其中1.4万枚带有文字,内容涵盖行政文书、司法记录、户籍名册等,详细记录益州郡赋役制度、司法程序和民族管理 [4] - "始元四年"简牍将云南文字史料跨度延伸至西汉中期,"罪当死"司法文书实证汉律在边疆施行,"滇池以亭行"简文揭示汉代邮亭网络 [4] - 出土2000余枚封泥,"滇国相印"封泥填补文献空白,证实汉武帝设立"滇相"一职,形成"郡国并行"治理模式 [5] - "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等官印封泥串联起益州郡与周边郡县的行政网络,揭示中央与地方文书往来 [6] 历史意义 - 遗址完整串联古滇国与汉代两大阶段,石寨山文化青铜器展现西南边疆文化多样性,汉代益州郡设立标志中央政权对云南正式管辖 [7] - 益州郡郡治与滇国都邑比邻的格局保留地方文化特质,又通过行政制度推动"国家一体化",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缩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