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铜器
icon
搜索文档
米诺斯文明何以魅力长存(文化只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1 09:10
克里特岛位于连接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不仅孕育了璀璨的爱琴海米诺斯文明,更为希腊古典文 明刻上基因烙印。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展览,汇聚了来自希腊伊拉 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的172件(套)珍贵文物,以神话和考古对照的手法,阐释了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 元前1100年间米诺斯文明的发展脉络及文化特质。 米诺斯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古希腊爱琴文明的精髓。理解并汲取爱琴文明的价值,对身处变革时代 的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米诺斯人是青铜时代的技术先驱。展览中展示的高质量青铜器和双面石模具,证明他们早在5000年 前就点燃了冶金技术的星火,并将铸造工艺推向高峰,广泛应用于凿、斧、钻、锯、剑、矛等产品制 造。这反映了古希腊先民充分认识到先进技术的力量,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不断追求工艺精 进与应用突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锐意创新的精神和对技术价值的尊重,依然是我们应对挑 战、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品质。 资源匮乏的克里特岛,迫使米诺斯人"向海图存"。他们不畏艰险,扬帆远航,构建起发达的海洋贸 易网络,进口金属、宝石等原材料,出口陶器和黄金珠宝首饰等,深度融入东地中海经济圈。这种面向 海洋 ...
国泰货运顺利护送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赴澳大利亚参展
环球网· 2025-06-30 14:22
原标题:国泰货运顺利护送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赴澳大利亚参展 这批来自陕西西安的文物需先运送至河南郑州,经国泰的香港枢纽运至澳大利亚,继而转往最终目 的地珀斯。 国泰货运团队从由陕西西安起,即全程把控文物的清点与装箱工作,随后并通过GPS追踪系统,实 时监控该批文物由西安运抵至郑州机场一段的运输过程。随后,货物被引导至交付专区并进行安全检 查。 为确保展品运送任务顺利完成,国泰货运根据客户的装载图纸制订了专属的集装方案。所有文物均 通过安全防护网及绑带进行固定,以防在运送途中发生移位。整个流程经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装载人员在 现场提供指导,并由国泰货运团队同步进行监管。全部展品均严格按照要求装载,确保其于起飞和降落 时受到最小程度的影响,并同时于整个地面运输时作全程实时监控。 西澳博物馆与展览馆主管Jason Fair表示:"本次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大部分特选的珍贵文物都是首 次于澳大利亚亮相,其中近半数从未离开过中国作展出。我们的任务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希望观众通 过此次展览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人文,以及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故事。" 国泰很荣幸赞助此次于西澳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展期将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 2025-06-30 11:2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 博物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环氧树脂胶、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提升文物修复效率和质量 [2] - 2023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完成38件2级及以下病害青铜器的保护修复项目 [2] - 2024年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修复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 [2] 数字化与沉浸式展览创新 - 2024年12月底完成数字化改造的"青铜铸文明"展览展出1100余件文物 [3] - 何尊等文物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纹饰动态展示,降低理解门槛 [3] - 参观者可体验西周青铜器铸造全流程,包括选料、制范、熔铸等互动环节 [3] 文创开发与IP打造 - 推出以何尊、鼎、簋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融合青铜器文物元素 [3] - 着力构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体系 [3] 教育与文化传播 - 2024年接待1300多批次、超15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4] - 计划联合学校推出覆盖幼儿园至大学的特色课程 [4]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百余件贝宁青铜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0:25
文物归还事件 - 荷兰将119件贝宁青铜器正式归还尼日利亚,履行了今年2月的承诺 [1] - 移交仪式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举行,其中4件文物在该馆永久展出,包括国王头像、象牙雕和两件动物形青铜器 [1] - 其余文物将交还给尼日利亚南部贝宁王国的传统统治者贝宁奥巴二世 [1] 文物来源与历史背景 - 归还的119件文物中有113件来自荷兰莱顿的博物馆 [2] - 莱顿世界博物馆负责人承认这些艺术品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 [2] - 贝宁青铜器可追溯至16至18世纪,是贝宁王国艺术的代表 [2] - 1897年英国军队掠夺了约3000件贝宁文物,大部分流散至欧美 [2] 尼日利亚政府表态 - 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文物回归有助于恢复民族精神、自豪感和尊严 [1] - 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长强调尼日利亚有权收回属于自己的历史和遗产 [1] - 尼方感谢荷兰树立良好典范,希望通过文化外交深化双边关系 [1] 国际影响与后续行动 - 德国已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承诺归还超过1000件贝宁青铜器 [1] - 尼日利亚媒体评价此次归还是文化尊严恢复的标志,为西方国家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树立了典范 [1] - 尼日利亚2022年正式发起全球文物返还请求,推动文物回归 [2]
山西商周时期青铜艺术“走进”匈牙利 展现中国古代青铜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匈牙利美术大学副校长奥罗什·乔鲍表示,中国青铜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为 匈牙利美术大学的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欣赏中国青铜器的机会,有助于加深匈牙利民众对中国文化 的认识和喜爱。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孙杰在致辞中提到,匈牙利美术大学的学者们以欧洲艺术教育的视角,与中国 同行共同解读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让古老的青铜器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梁育军表示,"此次展览不仅能让匈牙利民众感受到中华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 搭建起中匈文明对话的桥梁,青铜器上的纹饰与铭文,承载着东方'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 此次展览由山西博物院和匈牙利美术大学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7月31日。(记者 胡健) 记者18日从山西博物院获悉,"黄河青铜之美——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山西的青铜艺术"展览于 当地时间17日在匈牙利美术大学开展,展览以"数媒+仿制品+图片"的形式,向匈牙利民众呈现中国青 铜艺术。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宝库",本次展览循青铜器的诞生、发展、演变历程,聚焦商周时期山西 青铜艺术,从造型之美、纹饰之韵、铭文之意及工艺之巧四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和 ...
【环时深度】听各国人士讲述被掠夺文物的回家故事
环球时报· 2025-06-13 06:28
文物追索与保护现状 - 日本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持续敦促日本政府归还甲午战争、侵华战争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包括现存于靖国神社外苑的两尊石狮及栃木县山县有朋纪念馆的一尊石狮,以及被日本皇室非公开保存的唐鸿胪井碑 [2][4] -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统计,甲午战争后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达15245件,而1931-1945年间被掠夺文物据日方统计超360万件 [4] - 推进会通过每月例会、大型集会(年均2次)、讲座及出版书籍提升日本民众对文物掠夺历史的认知,2021年成立时仅少数学者关注,近年媒体关注度显著提升 [6] 埃及文物追索成果与挑战 - 埃及2014年以来成功追回超3万件流失文物,2023年5月从美国追回25件重要文物,2022年8月从荷兰追回包括希腊化时期木乃伊头颅在内的3件文物 [7][8] - 木乃伊头颅归还过程采用防弹恒温箱秘密空运,因荷兰化学分析证实其防腐剂成分与亚历山大港出土木乃伊一致,且头骨钻孔方式符合托勒密王朝医学记载 [8] - 追索面临三大挑战:早期流失文物缺乏记录、各国法律差异、私人收藏溯源困难,未来计划建立区块链文物数据库并加强国际合作 [9] 非洲国家追索行动与国际合作 - 尼日利亚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框架与西方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已促成英美等国归还1897年英国掠夺的贝宁青铜器 [10][11] - 民间组织"开放归还非洲"2020年成立后系统整理文物掠夺档案,推动以非洲为中心的叙事,案例包括1997-2000年西班牙迫于国际压力归还1830年被盗掘的"班约莱斯黑人"遗骸 [11][12] - 尼日利亚要求西方国家除归还文物外还需支付历史收益补偿,因部分机构长期通过展览掠夺文物获利 [11]
陇山北望:宁夏固原青铜器里的文明交汇|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6-12 09:34
(原标题:陇山北望:宁夏固原青铜器里的文明交汇|观展) 作者 张宇航 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六盘山脉横亘如脊,一条古道沿清水河向北延伸,串联起中原的农 耕城邑与北方草原的游牧营地。这里是宁夏固原——战国秦汉史籍中的"高平""萧关",历代王朝经略西 北的咽喉。 商周时期,周人将此地称为"大原",《诗经》中"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征伐,秦穆公"益国十二,开 地千里"的霸业,皆以此地为舞台。当青铜时代的烽烟散去,深埋地下的车马器、短剑与牌饰,成为重 构这段历史的关键要素。 安徽宿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北方青铜文化特展",汇集固原地区春秋战国墓葬出土的400余件青铜器,涵 盖兵器、车马器、动物饰品等多累器皿。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草原的枢纽,固原的青铜器群呈现出多 元文化杂糅的特质:既有中原兵器的形制借鉴,又有欧亚草原的艺术共鸣,更包含本土族群的技术改 良。这些展品没有中原青铜礼器的繁缛纹饰,却以实用至上的设计,诠释着草原民族的生存法则。它们 或是控马征战的工具,或是信仰崇拜的载体,或是身份等级的标识,共同勾勒出一条"青铜之路"——这 里不仅是金属技术的传播通道,更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无声见证。 01 墓葬遗址:黄土下的游牧社会 ...
“能”与“耐”(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核心观点 - 真正的能耐需要"能"与"耐"的辩证统一,既有向外突破的锐气,又有向内沉淀的韧性 [1] - 中国古代匠人和现代科学家通过长期专注和反复论证,成就了稀世珍宝和国之重器 [2] - 当下存在有能无耐或能强耐弱的现象,表现为追求短期功利、缺乏恒心和韧性 [3] - 成长和成功需要锐意进取和持之以恒的结合 [4] 行业现象 - 部分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只图赚快钱、快赚钱,不愿艰苦创业创新,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 - 部分学者坐不住冷板凳,不愿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喜欢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甚至学术造假 [3] 历史案例 - 中国古代匠人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手工雕刻细纹蜡模需耗费数月 [2] - 清代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重万斤,工匠轮班雕刻数年完成 [2] - 当代"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从构想到建成历时22年,科学家反复论证方案 [2] 反面案例 - 明代徐渭才华横溢但因屡试不第、命途多舛而精神崩溃,最后疯癫自残 [3] - 弗莱希曼和庞斯急于发表未充分验证的冷核聚变研究成果,最终被认定为"科学乌龙" [3]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生 以文惠民、交流互鉴彰显文明的力量
央视网· 2025-06-08 17:07
博物馆创新展示与教育 - 上海博物馆东馆2024年新开放,采用"裸展"模式,部分雕塑文物未放入玻璃展柜,允许参观者近距离观察细节 [7] - 推出国内首创的文物"上手"体验,经专业评估后,参观者可触摸清代康熙釉下彩青花瓷瓶 [9] - 通过《山水江南》数字艺术展,运用高清投影、音效及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江南山水人文体验 [12] 非遗技艺与公共教育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举办青铜器修复、古书画装裱等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5] - 古代文明探索宫设置"文明传承塔",儿童可扮演考古学家、修复师等角色,参与挖掘、修复及策展实践 [16] - 分层分众开展公共教育,利用馆藏资源满足观众文化需求,实现"以文惠民"目标 [23] 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创开发 - 2024年7月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出788件文物,其中95%以上首次亮相亚洲 [19] - 围绕古埃及文物开发1000多款文创产品,覆盖家居、潮玩、饰品等品类 [20] - 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带动城市消费超百亿元 [20]
周原:关于家园的故事丨从长安到敦煌(2)
经济观察报· 2025-06-04 09:04
周原遗址概况 - 周原遗址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 东至扶风许家河 西至眉麟公路 北至岐山脚下 南至扶风纸白和岐山范家营 [2] - 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为周人核心聚居地 具有北倚岐山 南临渭水 东滨漆水的优越地理条件 [2] - 作为周人祖庙所在地 即使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后 重大祭祀活动仍在此举行 [3] 周族起源与发展 - 周族始祖后稷(弃)因农业贡献被尊为谷神 其迁徙历程记载于《诗经·緜》 [7][9] - 古公亶父率部从豳地迁至周原 建立城郭邑落 奠定周族壮大基础 [9][10] - 先周时期已形成61处专业化手工业作坊区 包括铸铜 制骨 玉石器等产业 [18] 手工业与经济体系 - 云塘制骨作坊占地六万平方米 21号灰坑出土8000多斤骨料 来自1306头牛 显示规模化屠宰业存在 [20] - 制骨产业链分工明确 原料经初步分割后定向配送 骨器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 [18][19] - 畜牧业发达 《诗经·无羊》记载"三百维群"的羊群和"九十其犉"的牛群 [22] 礼乐文明与青铜文化 - 周原发现百余次青铜器窖藏 多属西周晚期贵族仓促埋藏 反映犬戎入侵历史 [30] - 微史家族青铜器铭文记载其殷商遗民身份 及世代担任周朝史官的历程 [33][34] - 编钟采用"一钟双音"技术 凤鸟纹标记侧鼓音 甬钟形制显示诸侯级礼乐规格 [36][38] 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 - 召陈遗址F3建筑采用磉墩技术 将柱础稳定技术应用时间前推一千多年 [45][46] - 出土菱形汉白玉饰件及重环纹瓦当 建筑装饰与青铜器纹饰风格统一 [49][51] - 2024年考古确认三重城垣结构 王家嘴一号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 为先周时期最大夯土建筑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