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在约1500米的深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机械手小心翼翼地提取沉睡了数百年的文物——这一 幕,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不管在陆地还是水下,我国依然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等待被解密。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 界"牵手",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通常面临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水下工作时间有限、文物提取更 易受腐蚀等多重挑战,因而对考古技术要求更高。1987年起步,我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 今更是挺进千米深海。海洋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跨学科考古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大海"捞珍"提供了坚 实保障。 应用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精确到毫米级的数据,唤醒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依靠分子 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通过出水瓷瓶中的稻壳验证古船"年龄";借助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对 深海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探索……科技为钥,不仅拓展了考古的深度与精度,也开辟了探究人 类历史与文明的新维度。 ...
对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生产的新认知(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1
二里头文化青铜冶铸产业特征 - 二里头遗址青铜冶铸作坊规模宏大,核心区域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从二期至四期持续集中生产青铜器[1] - 青铜冶铸生产呈现早期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规范的发展特点,四期形成铜锡铅合金为主的礼器传统和复合陶范铸造技术[1] - 遗址存在"硫化铜矿冶炼—粗铜精炼—青铜合金化"全流程工艺,发现硫化矿冶炼渣、冰铜等关键冶铸遗物[2] 青铜产业分工与技术发展路径 - 商代已形成冶炼与铸造分工格局,但二里头遗址冶铜与铸造遗物共存,显示产业分工形成过程[3] - 硫化铜矿冶炼遗物发现推翻学界"早期优先利用氧化铜矿"假设,证实中国较早掌握硫化矿冶炼技术[3] - 陶范铸造技术、合金技术及生产规模呈现进步性连续发展,为三代青铜礼器制度奠定基础[5] 矿料来源与资源调配体系 - 使用三处矿料来源:中条山铜料、中国北方铜铅料、郑州商城同款高放射性成因铅料[4] - 二里头文化四期华北地区矿料使用激增,但中条山铜料持续利用至二里岗时期[4] - 晋南地区金属资源长期支撑王都生产,体现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5] 产业历史地位与社会功能 - 青铜冶铸技术传统与组织管理共同构建"礼乐中国"物质基石[5] - 青铜器生产规模在四期大幅上升,反映王权对资源的远程控制能力[4] - 青铜礼器成为早期国家通过礼制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载体[6]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明两日在曲阜尼山举办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06
文化论坛与学术交流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尼山举办,聚焦儒家文化与现代议题的融合[1][2] - 论坛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的22名国际汉学家参与驻研计划,已举办多场学术对话会,包括"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等主题[3][4] -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16所高校合办研究生院,招收1836人,并设立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推动"尼山品牌"国际化[4]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 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发现距今4750年前的史前母系社会组织,为世界首次确证[7] - 山东推进"海岱考古"工程,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研学热点,打破"中国文化西来说"[7] - 全省博物馆达839家(国家一级馆3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8]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齐鲁文库》计划出版13亿字、4000多册典籍,已整理出版《儒典》1816册和《齐书》1096册[8] -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上线408种古籍(4903册),提供36万余拍数字资源,支持智能检索和跨终端阅读[8] 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 - 济宁市兖州区开展非遗"课目制"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3.7万余人,推动非遗进社区[10] - 山东打造"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覆盖1200多个乡镇和5万多个村,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12] - 全省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巡演,整治高价彩礼等陋习,推动乡村文明建设[11]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各个环节 极大提升研究精度 新出土材料与新方法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细节 [1] -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成分分析发现本地与外来物源 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区黑曜岩流通网络 [1] -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 胎土+脉石英使石英含量达70%以上 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两个世纪 是我国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1] 科技揭示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 - 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锶同位素分析 显示物质文化交流网络研究受广泛重视 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古人迁移行为研究揭示交流对社会复杂化的重要价值 [2]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借助探地雷达和地磁探查发现杨家湾北部大规模石构遗迹 局部发掘证实属于盘龙城聚落晚期北部外城 是长江中游夏商遗址首次发现类似石构建筑 [2] 科技强化文物保护力度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完成椁盖板上方竹席提取 建设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发掘区精细扫描获取高精度场景基础数据 [3] - 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手机端应用程序结合遗址现场测绘技术 及时精细全面记录考古信息 为后续展示检索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墓坑清理出各类椁木882根 总重近200吨 考古团队制作推广视频逐层展示椁木叠放方式 使观众直观了解棺椁营建过程及隐含的等级礼制 [3]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地位 - 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