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机动车停放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解决停放难题,北京拟从立法层面保障非机动车停放用地供给
新京报· 2025-07-15 20:58
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核心内容 立法背景与核心目标 - 修订草案旨在解决非机动车停放资源不足、停放秩序混乱等问题,重点规范停放秩序和拓展停车资源 [1] - 通过立法保障非机动车停放用地供给,明确各方管理权责,体现对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服务与管理理念 [1][13] 停放资源紧张原因与规划保障 - 地铁站、商场、居住区周边普遍存在停放资源不足问题,修订草案要求编制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 [2] - 明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需制定居住区、公共建筑、轨道交通车站等非机动车停车配建标准 [2] - 现行配建标准基于人力自行车设计,电动自行车占地面积更大,需完善公共建筑电动自行车停放配建标准 [3] 停放设施建设与扩建机制 - 新增条款要求既有停车设施不足时应及时改建或扩建,居住小区由物业或业委会牵头,公共建筑由产权方或管理单位牵头 [4][5] - 2024年已启动50个轨道站点、40个"学医景商"区域治理,累计挖潜增设2.35万个停车位,设立466处引导标识 [6] - 配套停车设施需与主体工程"四同步"(同步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 [3] 停放区域设置规范 - 停放设施以配套建设为主,独立建设为辅,道路施划为补充,鼓励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 [7] - 设置需优先保障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权,选址顺序为建筑红线内挖潜空间→城市道路空间→公共交通车站周边 [8] - 道路空间设置需满足《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规范》,强调路权优先次序(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 [8] 停放秩序管理措施 - 明确禁止停放区域,要求企事业单位做好责任区秩序维护,对违法停车行为劝阻、制止、报告 [10] - 鼓励单位内部停车设施对外开放,明确停车场管理方需设置标识标线、停放架等设施并落实秩序维护职责 [11] - 共享单车管理方面,2024年全市投放量约100万辆,全年骑行量11.44亿人次,通过电子围栏、高精度锁置换(已完成100万辆)、远端停放激励等措施规范停放 [11][12] 电动自行车行业现状 - 北京市电动自行车数量年增超100万辆,非机动车出行占比20%中70%为电动自行车,平均单次出行距离4.4公里 [13] - 电动自行车出行效率在5公里内优于轨道交通和小汽车,出行目的多元(通勤、社区、景点、商场等),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