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法添加
icon
搜索文档
两部门:严厉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那非类、拉非类物质的行为
快讯· 2025-06-28 19:46
监管政策更新 - 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公告,将那非类、拉非类物质纳入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录 [1] - 该政策旨在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非法添加那非类、拉非类物质的违法行为 [1] - 政策实施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 [1] 行业影响 - 食品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特别是涉及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 [1] - 非法添加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打击,可能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 [1] - 政策实施将促使行业更加规范,有利于正规企业的长期发展 [1]
市场监管总局出手 打击宣称“减肥”功能食品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
快讯· 2025-06-10 22:48
市场监管总局打击非法添加行为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违法行为 [1] - 近期查办宣称"减肥"功能食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系列案 [1] - 发现犯罪分子在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新型衍生物 [1] 执法检验方法与认定意见 - 市场监管总局认定执法检验方法并组织专家出具有毒有害认定意见 [1] - 发布《食品中比沙可啶环丙甲酰替代物的执法检验方法》 [1] - 发布《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有毒有害专家认定意见》 [1] - 发布《食品中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有毒有害认定意见》 [1] 检验结果应用 - 检验检测机构可采用上述检验方法对涉案食品进行检验 [1] - 检验结果可作为案件定性裁量和定罪量刑的参考 [1] - 认定意见可作为同类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佐证材料 [1] - 认定意见可供司法机关甄别有毒有害物质成分时参考 [1]
宣称“减肥”功能食品非法添加案件激增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打击违法行为
快讯· 2025-06-10 22:48
市场监管总局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 市场监管总局于6月10日发布通知,针对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1] - 近期组织湖北省市场监管部门查办宣称"减肥"功能食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系列案件 [1] - 发现犯罪分子在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新型衍生物 [1] 执法检验方法与认定意见 - 市场监管总局认定了《食品中比沙可啶环丙甲酰替代物的执法检验方法》 [1] - 组织专家出具了《食品中非法添加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有毒有害专家认定意见》 [1] - 发布了《食品中比沙可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有毒有害认定意见》 [1] 检验结果应用 - 检验检测机构可采用上述检验方法对涉案食品进行检验 [1] - 检验结果可作为案件定性裁量和定罪量刑的参考 [1] - 认定意见可作为同类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佐证材料 [1] - 司法机关可参考认定意见甄别有毒有害物质成分并实施定罪量刑 [1]
减肥食品检出明令禁止成分!揭开“快速瘦身”真面目
齐鲁晚报· 2025-06-09 09:06
减肥食品市场现状 - 超重和肥胖人群扩大推动减肥市场升温 各类宣称"快速瘦身""纯天然无副作用"的产品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电商页面 [1] - 网络平台涌现多种形态的瘦身食品 包括糖果、饮品、胶囊等 多数以"天然提取""饱腹代餐"等概念进行营销 [15][17] - 头部社交媒体和直播带货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部分商家专供直播间销售 某糖果显示"已售六千余件" [16][19] 非法添加问题 - 检测发现11款网红瘦身食品中有6款非法添加违禁化学物质或处方药 包括西布曲明、噻嗪类化合物、比沙可啶类衍生物 [31][33] - 西布曲明自2010年起被国家明令禁止 但仍在部分产品中被检出 如"咖啡瘦"饮料含1 36×10%西布曲明 [8][32] - 非法添加物质作用机制包括抑制食欲(西布曲明)、利尿脱水(噻嗪类)、刺激腹泻(比沙可啶) 可能引发心慌头晕等不良反应 [35][36][38] 生产销售链条 - 黑窝点生产环境恶劣 原料设备卫生状况堪忧 某地下室窝点查获2万多包未封装产品 [10][13] - 形成三级分销体系 原料供应商以1元/包批发 中间商二次包装后以100多元转售 终端微商售价达600-800元/月用量 [11][15] - 销售模式隐蔽 主要通过微信接单快递发货 涉案人员非法获利达八十余万元 [8][11] 消费者影响 - 多款产品导致严重身体反应 包括心慌失眠(咖啡瘦)、腹泻脱水(果蔬饮)、口渴头晕(糖果)等 [6][22][25] - 商家采用三种误导性营销策略:宣称不节食瘦身、展示虚假检测报告、强调产品安全性 [19] - 部分产品为"三无"产品 缺乏批准文号、生产厂家和地址等基本信息 [30] 行业规范 - 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普通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但现实中存在大量违规宣传现象 [17] - 医学专家建议通过BMI指数(≥28为肥胖)判断是否需要减肥 超重人群应避免追求短期速效 [47] - 合法减重应选择国家批准的"蓝帽子"保健食品 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停用并就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