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行业失序竞争
搜索文档
流量艺人,“绑架”音乐节?
虎嗅· 2025-10-05 11:10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庆档音乐节市场热度显著回升,预计举办超30场,但行业面临夜排乱象、艺人坐地起价、主办方超售门票等成长阵痛,同时大部分音乐节处于亏损状态,成本与收益倒挂问题突出 [1][6][24][28] 音乐节市场热度与乱象 - 国庆档音乐节场次预计超30场,较去年同期的18场有显著增长,显示市场热度回升 [1][28] - 粉丝“夜排”现象普遍化且愈演愈烈,部分乐迷为抢占VIP前排位置提前一周到场搭帐篷排队,例如南京咪豆、常州太湖湾等音乐节均有此现象 [2][8][15] - 夜排已衍生出配套服务,形成默认运转机制,包括指定排队区域、身份核验、按序入场等,但秩序维护主要依赖粉丝自发组织 [10][11][13] - 行业出现“代排”与“代跑”服务,代排价格约每小时20元或每天480元,反映出粉丝需求的商业化 [17] 主办方运营压力与策略 - 行业普遍依赖流量艺人“带票”以保证上座率,但流量艺人出场费高昂,推高运营成本,形成“不用流量艺人票滞销,用了成本高企”的两难局面 [5][17][25] - 主办方面临巨大盈利压力,80%的音乐节不赚钱,仅少数头部厂牌能实现20%至30%的利润空间 [24][25] - 音乐节运营成本高昂,头部厂牌单场成本达4500万至4800万元,中部厂牌也需3000万至3600万元,成本较前两年上涨约40% [25] - 艺人秀费是成本大头,普遍占比达70%,顶流艺人30分钟出场费可达400万至800万元 [26] - 为摊薄成本,主办方倾向于举办大规模音乐节,最低容量需达4万人,导致场地租赁、安保等开支进一步增加 [25] 票价体系与收入结构 - 音乐节票价呈现上涨与档位分化趋势,以草莓音乐节为例,2018年广州站两日通票480元,2025年同场次单日普区票涨至569元,最高档达899元 [23] - 单靠门票收入难以覆盖成本,以场均票价500元、容纳4万人计算,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远低于数千万的运营成本 [25] - 商务合作(如品牌赞助、独家冠名)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但获取优质赞助又需依赖头部艺人,形成成本推高的循环 [26] 行业竞争失序与超售问题 - 艺人“坐地起价”现象频发,部分艺人在官宣前夕临时提价,但主办方因顾虑后续合作机会往往难以公开追责 [4][26][27][28] - 行业存在“非理性竞价”,艺人通告费在过去一年普遍翻倍,加剧成本压力 [26][28] - 主办方普遍存在超售VIP票现象,导致现场“超载”,VIP区面积被临时扩大,例如有场次VIP区因超售面积扩大三倍 [21] - 超售与临时加票是主办方在盈利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旨在“多卖一张是一张” [21][28] 音乐节的社会经济价值 - 音乐节对地方经济有显著带动作用,例如鄂州银河左岸音乐节接待6万乐迷,带动当地服务消费超2亿元 [30] - 音乐节场地呈现向低线城市下沉趋势,与地方政府合作可提升服务保障(如为夜排粉丝提供免费餐食),并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 [29][30]